楊小波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可以幫助他們正確的用歷史眼光去認識世界。筆者試從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認知偏差和相對應的矯正策略出發(fā),初步探知有效的歷史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歷史教學;認知偏差;矯正策略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有助學生形成發(fā)展性思維,用歷史眼光去認知世界。那么,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學存在哪些方面的認知偏差呢?有無相對的矯正策略呢?筆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方面加以淺析。
一、認知偏差:
(一)教師層面:教師存在認知偏差,定義為“副課”。
由于受招生、就業(yè)觀念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歷史普遍被多數(shù)老師認為是“副課”,可有可無,高中文理分科后更是如此。
(二)學生層面:學生存在認知偏差,視其為“睡覺課”。
在高考招生制度影響下,學生普遍“重理輕文”,連文科學生也將歷史學習狹隘地定性為多背多記多做題,而忽視了用一種歷史思維去學習,致使學習過程無聊乏味,上課時昏昏欲睡,下課時機械識記,更有甚者以題海戰(zhàn)術(shù)提高成績,嚴重違背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二、矯正策略
針對以上存在的認知偏差,教師要因材施教,著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自覺地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其具體策略如下:
(一)教師方面:
1. 教育理念與時俱進,杜絕墨守成規(guī)。
教師尤其是歷史教師應從自身消除歷史課是“副課”的觀點,正視所任學科,肯定歷史課程對于學生正確“三觀”培養(yǎng)確立的作用。
2. 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構(gòu)建學科體系,形成學科思維。
教師只有掌握了清晰明了的歷史結(jié)構(gòu)、才能讓學生明白原來歷史彼此間也有密切聯(lián)系,古今縱向比較、東西方區(qū)域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層面比較、單一層面縱向比較等都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異同,對于學生理解記憶效果非常明顯。另外教師還要努力拓寬自身知識面,授課中可以選擇用插圖、情景模擬、視頻或生動的故事來貫穿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而喜歡歷史老師,喜歡歷史課,將其變成一堂生動有趣的課。
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可總結(jié)為
一條主線:儒家思想演變
二次融合:西漢、兩宋對儒學的改造
三點突破:(1)漢代儒學獨尊
(2)宋代理學提升到哲學高度
(3)明清儒學煥發(fā)生命力
四個階段:春秋、西漢、兩宋、明清
通過脈絡學生會對儒學發(fā)展演變作為重點區(qū)理解掌握,
還可以用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來總結(jié)
春秋:應用而生
戰(zhàn)國:巍然大宗
秦朝:沉重打擊
西漢:正統(tǒng)地位
魏晉、隋唐:此消彼長
兩宋:新發(fā)展
明清:活躍
3.多反思,勤總結(jié)
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更加深入透徹有效的應對新問題,例如反思教案的撰寫,精心的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設計精致,對于教學,學生引導,成績提升的作用特別大;反思課堂“意外事件”,讓“意外”在預料之中。反思教與學;反思學生活動等
4.“史料教學”
“論從史出”,所有歷史事件都有其背后不為人知的背景故事,而這些背景故事恰恰就可以作為歷史教學的有效材料,通過材料來理解會更加直觀有效。史料教學在近幾年我的教學實踐中應用比例很大。例如反映認同感,家國一體,民族凝聚力等的材料非常豐富,運用史料教學,即提升課堂趣味性,又可以教學相長。
5.“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改提出了“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在中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高效的課堂教學多種多樣,但最核心的是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一言堂”,改變學生無奈、被迫“接受”的現(xiàn)實,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例如可通過情景再現(xiàn)、模擬對話、興趣小組、探究等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學生方面
1.學習方法是關(guān)鍵
老生常談的學習策略是課前預習、認真聽講以及課后復習,但在實行過程中往往學生困惑特別大,例如如何有效預習、復習做筆記?因此,教師指導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此簡單列舉:
(1)采用自問自答,調(diào)動各種感官“手眼口腦”參與學習。常言道:“不動筆墨不看書”,“沒有深度思考的閱讀是低效率的閱讀”
(2)做筆記時采取線、圈、特殊符號的標注等
(3)展開豐富想象和思考。舉例說明,如在講秦朝皇帝制度時可以大膽想象秦始皇的外表長相、服飾配色、性格愛好、上朝例會等來理解皇帝的唯我獨尊
(4)運用諧音、公式、濃縮、位置記憶法等,例如:記憶馬克思出生時間1818、逝世1883,可以諧音記憶為“一爬一爬爬上山”;清軍入關(guān)1644可以記憶為“一溜死尸”,意思是,清軍入關(guān),尸橫遍野;如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可以記憶為“東漢蔡、能造紙”;還可采用公式記憶法:事件=時間+地點+經(jīng)過+后果+影響;改革=時間+人物+內(nèi)容+意義;比如可以采用濃縮記憶法:如記憶絲綢之路可采用“長河新、安西大”,意思是長安出發(fā),經(jīng)過河西走廊,運到安息(今伊朗),轉(zhuǎn)到西亞,再到歐洲的大秦(今羅馬)
(5)積極主動參與歷史興趣小組交流討論等
2.科學的時間安排是保障
例如在學習超過90分鐘以上可以選擇文理科間交叉復習或放松聽十分鐘音樂、遠眺等。勞逸結(jié)合,科學用腦,交叉安排,高效學習原則的基本做法是:(1)學習活動間應安排生活、勞動等其他活動;(2)超過90分鐘的學習安排文理科穿插復習或者(閱讀和解讀)間插學習。
3.歷史導圖是法寶。
學生自己也要學習構(gòu)建課時、單元導圖,加深理解,可采用圖文結(jié)合、框架脈絡等。
總之,有效的歷史學習,既需要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專業(yè)水平,形成科學的歷史思維,進而改變教學中存在的認知偏差。還需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認知偏差,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習慣,用歷史眼光分析歷史現(xiàn)象,解決歷史問題,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王玉萍《考試周刊》,對中學互動探究教學的評價與反思2013(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