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燕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激發(fā)小學生思維為宗旨,而兩者的形成,都需要借助科學課上一系列探究實驗這一載體來實現(xiàn)。當學生的學習到達一定階段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回顧一下所經(jīng)歷的探究實驗和科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科學知識網(wǎng)絡,深化已經(jīng)形成的科學概念。結合教學實踐,以小學《植物》單元梳理課為例,從做好課前準備,創(chuàng)設思考情景;開展探究游戲,尋找知識異同;梳理鞏固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踐行拓展活動,激勵實踐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實踐研究,引導學生在掌握系統(tǒng)知識的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單元梳理;課前準備
一、做好課前準備,創(chuàng)設思考情景
《植物》單元是小學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擔負著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殿堂的重任。因此,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圍繞孩子們熟悉的自然界生命體的特征來設計的,以三年級孩子已有的知識特點來組織學習活動。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到學生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诳茖W探究始于細微觀察的特點,本單元梳理課教學我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中,我嚴格把握《植物》單元教學目標:通過梳理課,學生要掌握植物按生存環(huán)境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了解植物的一生有生命周期,而且每種植物的壽命是不同的;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在觀察梳理的過程中運用觀察的技能。
2.選好實驗材料
關于植物,我們小時候就畫過花,采摘過蒲公英,玩過狗尾草,只有見過植物,摸過植物,聞過植物,才能容易去建構知識。因此梳理課上,創(chuàng)設條件,開展針對植物的研究性游戲,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通過再次研究,會更加贊同同一個結果。所以,本課選擇狗尾草和水葫蘆這兩種植物作為載體,讓學生將它們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處。通過兩種植物的異同,梳理串聯(lián)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
探究材料:狗尾草、水葫蘆、陌生植株(小葉黃楊)、活動記錄單。
二、開展探究游戲,尋找知識異同
游戲可以給學生提供真實而又感性的經(jīng)驗。學生在游戲的基礎上不僅能建立概念,還能從游戲中獲得重要信息,同時增強他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力、操縱符號的能力、邏輯推理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往往只關注現(xiàn)象特別明顯的部分,而不會從各個知識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思考??茖W梳理課就需要學生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同樣,學生需要眼見為實的活動,幫助他們獲得知識間的聯(lián)系。本課的教學設計打破了普通梳理課的枯燥無味、機械式背概念的模式。
1.巧用素材,激發(fā)探究欲望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能夠推動學生學習科學的內(nèi)在動力。
因此,在上植物單元梳理課時,我利用神秘的“知識樹”來吸引孩子們的目光。當孩子們聽說要在黑板上種一棵樹時都覺得很好奇,當我把知識樹的樹干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探究欲望更強烈了。
2.游戲激趣,體驗探究過程
(1)詳細解釋活動記錄單
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用文字描述出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提出孩子們可以用簡短的詞句、關鍵字詞來記錄,如:葉子細長可以用拼音,也可以畫畫表示;如。這樣,既降低了書寫的難度,又緩解了孩子們寫不出字的緊張,而且畫圖也符合三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這樣,通過一張知識圖,幫助學生整理概念之間的關系。
(2)認真參與探究游戲
每個小組拿到探究材料(兩種植物:狗尾草和水葫蘆),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然后討論,并且做好記錄。
通過觀察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課堂中,我巡視各個小組,了解學生觀察的方法。
學生探究時師生談話(片段):
T:你們小組(組1)用什么方法觀察的?
S:我用摸的方法。我感覺狗尾草的葉子有點毛糙,水葫蘆的葉子就比較光滑。
T:你們小組(組3)用什么方法觀察的?
S:我聞了聞水葫蘆,根那個地方有點臭臭的,好像爛掉了。
T:你們小組(組7)怎么觀察它們的異同的?
S:我們用放大鏡看了看,狗尾草的葉子上有很多細細的毛,怪不得摸起來有點粗糙。
三、梳理鞏固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經(jīng)過一個月的科學學習,學生通過對植物的觀察,和第一天接觸科學課相比,在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方面還是有很大的進步。他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到對多種植物應進行比較有序的觀察。如,對植物葉子的觀察,學生從葉片的不同到相同,發(fā)現(xiàn)植物的葉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從而加深學生對植物所具有的生命概念的認識。
1.交流觀察方法
通過前面的課程學習,學生已經(jīng)了解到觀察時可以用看、聽、摸、聞、測量等方法觀察植物的各個部分,在觀察時要保護好植物。因此,將學生整理的觀察方法以板書的形式呈現(xiàn)在黑板上,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板書:
觀察方法:看、聽、聞、摸、測量
2.種植“知識樹”
實錄片段一(交流不同):
S:狗尾草葉子細長,水葫蘆葉子圓圓的。
T:這說明它們什么不同?
S:形狀不一樣。
S:狗尾草是陸生植物。水葫蘆是水生植物。說明它們生活的地方不同。
S:狗尾草的葉子粗糙。水葫蘆的葉子是光滑的。摸它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T:一般這個我們說是光滑程度不同。
S:狗尾草的葉片小,水葫蘆的葉片大。葉子大小不同。
S:狗尾草的葉柄沒有氣囊,水葫蘆的葉柄有氣囊。
S:水葫蘆枯萎的葉子是黃色的,水葫蘆的小葉子是嫩綠色的,狗尾草枯萎的葉子是深黃的。
T:這說明什么不同?
S:顏色不同。
探究游戲過后,引導學生一起交流觀察到的信息。因為三年級學生觀察描述事物的能力還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系統(tǒng)化。所以,在匯報交流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匯報模式:狗尾草的葉子長什么樣,水葫蘆的葉子長什么樣,說明葉子的什么不同。這樣做,可以慢慢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學生匯報時,老師將學生說的內(nèi)容貼在樹枝上,把學生的想法更直觀地呈現(xiàn)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實錄片段二(交流相同)
S:都需要陽光、水分,還有空氣。
S: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會經(jīng)歷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S:這兩種都是草本植物。
S:都需要營養(yǎng)。
T:恩,如果這些植物沒有了陽光、空氣、水分、營養(yǎng),結果會怎么樣?
S:枯萎。
S:死亡。
T:也就是說,這些條件都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植物除了需要這些生長條件之外,那植物之間還有哪些是一樣的呢?
S:都有葉子。
S:都有莖。
S:都有根。
S:都有種子。
S:都有葉片、葉脈。
S:還有葉綠素。
S:花。
T:同學們說的這些,除了狗尾草和水葫蘆,其他的綠色植物一般都有怎樣的共同特征呢?剛才同學說到,很多植物都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以我們常見的向日葵為例,我們來看一看它的變化。(出示向日葵生長圖片排順序)
S:種子、生根、發(fā)芽、幼苗、成長、花蕾、開花、結果、枯死。
T:除了植物,其實我們自然界當中的動物,還包括我們?nèi)祟?,都會?jīng)歷這樣一個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交流討論植物的相同之處,引導學生了解植物的共同特點、生命周期、生長需要的條件等三個內(nèi)容,以三條樹枝在“知識樹”上呈現(xiàn)。五個枝條和一個樹干很快在黑板上種出了一棵“知識樹”。就像拼圖游戲一樣,每一小片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點,將幾個有關的部分配合在一起形成較大的模塊時,就是整個拼圖的某個部分。有一個整體的圖像作為引導,解決問題(學習)要容易得多。
而“知識樹”是概念圖的變形。概念圖是能夠把一個單元或者幾個單元的內(nèi)容相互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它能幫助學生通過建立概念圖的聯(lián)系促進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概念圖使零散的知識結構化、條理化、系統(tǒng)化,有利于學生長期有效地記憶知識。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知識樹的形式比概念圖的形式更有吸引力,更利于學生主動建構概念。
四、踐行拓展活動,激勵實踐創(chuàng)新
荷蘭著名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科學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作為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去實現(xiàn)這種“再創(chuàng)造”。
因此,在一起種植知識樹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們,當我們碰到一種新的植物時,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對它進行觀察,從而更好地了解這種植物。
在植物單元梳理課中,我依據(jù)皮亞杰的螺旋上升理論,用梳理好的觀察方法,提供新的學習環(huán)境來遷移學習一種新的植物。給每個小組準備一棵新植物,要求用多種方法去觀察植物,觀察時不傷害到植物,同時做好記錄工作(設計一份記錄單)。
1.我們觀察的植物
2.觀察報告
(1)從它的莖的樣子來看,莖是(草質(zhì)莖木質(zhì)莖),它屬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2)從它的生活環(huán)境來看,它屬于(水生植物陸生植物)
(3)從植物的一生來看,它正處于(種子、生根、發(fā)芽、幼苗、成長、花蕾、開花、結果、枯萎)
實踐證明,科學單元梳理課“做好課前準備,創(chuàng)設思考情景;開展探究游戲,尋找知識異同;梳理鞏固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踐行拓展活動,激勵實踐創(chuàng)新”的四個板塊的課堂教學模式能讓孩子們覺得這樣的課堂更有趣和諧,更利于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整節(jié)課凸顯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通過用多種方法觀察植物,進行有效探究,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從熟悉兩種植物,到梳理觀察方法,梳理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再到觀察一株新的植物,最終指向科學思維的梳理,運用知識樹(概念圖),學習不是簡單地將知識從外往內(nèi)的轉(zhuǎn)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只有學生自己弄清楚各個知識間的關系,才能整理好概念圖,從而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概念。
參考文獻:
[1]龐麗娟.新小學科學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蔡鐵權,姜旭英,故玫.概念轉(zhuǎn)變的科學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