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遠華
摘 要: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學生理解與體驗文本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體驗,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所以,要注重創(chuàng)設(shè)朗讀情境,加深學生的朗讀體驗,深入理解課文,使學生擁有更準確的朗讀情感表達,并通過反復訓練,讀寫結(jié)合,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根據(jù)教學實踐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37-02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朗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提高對語言的體驗與審美能力,從而強化對語言的認知與運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朗讀教學意義的認識,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與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驗。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足夠的朗讀時間,朗讀內(nèi)容不夠豐富
目前,由于教師對朗讀意義認識不足,在教學中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在朗讀內(nèi)容的選擇上也比較單一,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朗讀時間過長會延遲教學的進度,使學生的閱讀處于淺層次,朗讀不夠深入而且效果不理想。此外,在指導朗讀教學時,教師只是發(fā)揮學生范讀的作用。如在朗讀示范時,往往選擇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參與,其他學生缺少朗讀的機會,這種做法不利于教師把握學情,也使大多數(shù)學生被朗讀教學邊緣化。朗讀在語文課堂只是流于形式,學生整體朗讀水平難以提高。所以教師要認識到,朗讀能夠使學生熟知課文,還可以加深其對課文的領(lǐng)悟,并整體理解課文意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學生缺乏朗讀興趣,朗讀目標不明確
當前的小學語文朗讀課堂中,學生難以產(chǎn)生朗讀興趣,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缺乏對精彩語言的體驗,同時朗讀的目標不夠明確,學生朗讀缺少動力。而朗讀是提升學生整體語文素質(zhì)與綜合能力的途徑與手段,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實現(xiàn)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學生發(fā)于聲,潛入耳,能夠體驗語言的溫度、力度與感染力,這些都能夠在朗讀的環(huán)境中得以全面體現(xiàn)。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環(huán)境中體味語言,感受語言魅力,體驗文本精神,感悟深刻意蘊,增強語言感受力。而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通過朗讀可以強化語言的規(guī)范性。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
學生朗讀興趣是加深情感體驗的重要動力。興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投入更大的精力進行朗讀,以促進自身獲得更好的情感與思想體驗。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或歌曲來烘托氣氛,比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情感朗讀,在此過程中,教師播放關(guān)于小興安嶺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小興安嶺的壯麗景色,體驗蘊含于文中的情感。以音樂為背景使學生的朗讀與文本的情感發(fā)生共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小學朗讀教學中常用的手法就是范讀,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但是在語氣上的把握往往會不準。通過教師范讀可以讓學生理解朗讀中語氣的輕重緩急。并且范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以將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意境當中,更深切地體驗作者的思想與情感,有效的范讀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受到啟迪,調(diào)整自身朗讀的語音語調(diào),從而以飽滿的感情進行朗讀,提高朗讀技能。
影響學生朗讀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生活體驗、語言感悟等都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千差萬別,教師應(yīng)該引領(lǐng)學生反復理解,以多種朗讀形式給學生以啟發(fā),讓學生提升朗讀技巧與能力。如部分課文中涉及的人物眾多,教師可以引領(lǐng)學生準確理解人物的特點與性格,讓學生讀出每個人物的特點,體會每個人物的性格,使學生在朗讀中進入文本,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提高朗讀水平。對于一些抒情性的散文與詩作,可以先以配音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朗讀體驗,運用多媒體的示范引領(lǐng),激發(fā)朗讀興趣。對于情感比較復雜的作品,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對課文的理解來朗讀,如可以歡快地朗讀,幽默地朗讀等。邊進行情感的理解邊完善朗讀方式,要把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到位的朗讀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的,所以要引導學生先對課文情感理解到位,才能做到朗讀到位。
(二)深入理解課文以促進朗讀的情感表達
要讓學生的朗讀確切地表達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教師需要先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給學生做好示范,用情感來感染學生,用聲音讓學生感受到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美,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朗讀體驗課文中的情感。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教師在讀的時候,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讓學生從語氣的抑揚頓挫中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當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寫作背景時,就會抓住文章的感情線,再讓學生進行段落情感的揣摩,選擇適當?shù)恼Z調(diào)進行朗讀,這樣才能更好地根據(jù)課文選擇朗讀時的語音語調(diào),使情感表達更準確到位。
(三)注重反復訓練以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朗讀比賽可以激發(fā)興趣,提升朗讀能力。比賽也符合學生樂于表現(xiàn)、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配樂朗讀、角色表演朗讀或模仿朗讀等形式提升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在早讀與讀書課時間段,時間相對寬裕時,可以運用朗讀比賽的形式。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讓小組成員對朗讀者進行評價打分,然后評選出“朗讀能手”,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在課后也可以開展朗讀比賽,如每個小組可以推選一名學生代表小組參與比賽,再讓其他學生挑戰(zhàn)每小組的優(yōu)勝者,在朗讀比賽前,各個小組及學生可以進行朗讀交流,探討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diào),用怎樣的感情基調(diào)才能更好地提高朗讀的表現(xiàn)力,才能更好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
在朗讀過程中,不要忽視了寫作,要將朗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如果將朗讀中的情感用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也會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讓學生用無聲的文字來表達情感與思想,做到讀與寫的有效結(jié)合,相互促進。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朗讀對于提高學生整體語文能力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明確朗讀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而是促進自己對課文理解的。教師要多給學生以肯定與鼓勵,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因為學生的學習動力通常是來自于教師的肯定與認可。如教師針對學生的朗讀特點可以用“你的朗讀感情充沛,流暢自然,非常值得學習”這樣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可以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三、結(jié)束語
朗讀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體驗文本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通過靜態(tài)文字的理解用聲音表達情感的一種有效形式。因此,朗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朗讀技能,還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在情感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朗讀表達。并且把朗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