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不斷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095-624X(2020)06-0070-02
引 言
小學高年級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的初中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初中的教學節(jié)奏,跟上課堂教學步伐。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設計生動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對事物的認知依賴于外部的刺激,他們多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在學科教學中,語文,尤其是小學語文將為學生今后所有科目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做好教學設計,也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教學體驗。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從精心準備課前導入開始的。
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從課前導入的準備和設計環(huán)節(jié)入手,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的經驗,用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導入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有趣和生動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內,激發(fā)自身的學習熱情,積極進入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進行《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借助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課文中的情境,分段落讓學生進行情景表演。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挖掘語文教材內容,認真分析課文中的語句,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這種教學方式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應該由哪里出發(fā),到哪里結束,這不僅考驗語文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把握能力,還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的靈活性和有趣性。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學生往往難以從自身出發(fā)進行課堂體驗,而是過分依賴教師的引導,缺乏自主思考能力。所以,這里所提到的課堂主體地位必須是學生從自身出發(fā),自主自覺去學習,而不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觀改變。當然,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進行引導,但不能主觀臆斷安排學生的一切任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時,要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以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求知欲和興趣。這能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便會自覺地抓住對自身語文素養(yǎng)進行提高的機會。無論閱讀還是寫作表達,無論陌生字詞的積累還是相關文章的聯(lián)想,學生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強自身對語文知識的思考和了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學生自身的基礎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語文知識方面的聯(lián)想,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獲取知識[1]。
例如,在教學《臘八粥》這篇課文時,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前布置好相關的查閱作業(yè)。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便可讓學生依次或者以小組為順序,展示自身查到的關于臘八粥的資料,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對文章的主題形成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入課文內容的講解,讓學生輕松地從作者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這篇課文,發(fā)揮自身的課堂主體作用。這樣不僅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還可以讓學生在認知自身情感的同時,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進行《草原》一課的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主動與音樂教師或者美術教師進行合作教學,共同針對“草原”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例如,在語文課前,音樂教師可以提前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草原游牧民族的音樂,讓他們對草原展開無限遐想;而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和臨摹關于草原的名家作品,讓他們對草原形成更深入的視覺認識,進而鼓勵他們繪畫草原。這便是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進行的新型教學改革——科學融合的教學模式以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閱讀和預習,把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無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只有全面理解重難點知識,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為對于整本語文教材而言,小學語文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講解每一個知識點,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往往更能加深自身的記憶和印象,更能激發(fā)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進行多方面閱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在品味語言魅力的同時,能夠了解文本的特質以及作者的思想。語文課與音樂課、美術課合作的教學設計,應在學生沒有閱讀基礎的情況下進行。當然,如果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這樣則更能提高其語文學習的效率。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依據(jù)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將課內閱讀拓展到教材之外的名家名作等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上,將這些閱讀作品與教材文章進行結合學習,形成一種更加開放的閱讀模式,讓“教與讀”充分結合,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文課堂體驗。
四、注重有效的課外延伸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對于高學段的語文課程教學而言,引導學生做有效的課外延伸閱讀,讓學生接觸課本中沒有的閱讀范本和素材,同樣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學科能力。進入高年級后,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語言積累逐漸增多,慢慢具備了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做延伸閱讀,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課本中沒有的素材和資源。這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吸收與掌握豐富的知識及提升綜合學科能力,良好達成語文課程教學的多元目標。
教師首先可以從課本內容出發(fā),當講到學生感興趣的素材或者題材時,可以靈活地組織學生進行延伸閱讀。這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接觸與了解更多優(yōu)秀讀物,豐富自身的閱讀感受與體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范本,在課外廣泛接觸各種閱讀素材。這也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有效性[2]。
要想充分達成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形成合適的教學思路,并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教師應端正學生的閱讀學習態(tài)度,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學習方法,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資源幫助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例如,在教學完《草船借箭》后,為了讓學生對故事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他們閱讀《三國演義》,讓他們根據(jù)這部名著了解草船借箭的歷史背景,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文章深層次的思考,有效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閱讀多元化的素材這一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效率。如果學生覺得閱讀《三國演義》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接觸白話文的讀本,或者給學生推薦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范本。這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更快地進入閱讀的狀態(tài)。只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充分發(fā)揮課外閱讀的教學輔助功效,讓語文課程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結 語
總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必須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轉變之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注重開展有效的課外延伸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從尊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開始,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教師還要不斷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帶著新方法進入新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的出發(fā)點有許多,教師可以從學生亦可以從自身出發(fā),甚至可以在整個高年級推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陳華英.關于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有效對策的探究[J].學周刊,2017(10):137-138.
趙玉玲.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19(32):37-38.
作者簡介:朱榮霞(1976.8—),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