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蓓蓓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課后存疑的方法,在一篇課文教學結束時,留給學生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閱讀和寫作,從而把課堂教學延伸為課外自學,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文本的教學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語文課堂變得韻味悠長。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后存疑;閱讀;思考;寫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16-0048-02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學習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熏陶學生的情感,讓語文教學產(chǎn)生最大效益。那么,如何讓文本發(fā)揮最大的教學價值呢?我們可以運用課后存疑的方法展開教學。
一、課后存疑,促進學生深入閱讀
課后存疑就是在文本教學結束時,通過課后設疑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深入地閱讀,讓學生在更多的文本閱讀中多多受益,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怎樣通過課后存疑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閱讀原文,讓學生品味“原汁原味”的文本;二是讀同類或相關的文本,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三是讀同一作者的文章,讓學生對作者和文本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由課內(nèi)轉(zhuǎn)向了課外,教學將更富有韻味。
如《盤古開天地》是一篇中國古代神話,課文篇幅短小,想象大膽,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但故事的版本較多,內(nèi)容也有所不同。為了讓學生對這則神話故事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我鼓勵學生在課外尋找原文來閱讀,并且要求他們尋找故事的不同版本進行閱讀。這樣,學生對故事的來龍去脈有了更為全面、細致的了解,他們不僅充分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大膽豐富的想象力,還深深體會到了根植于古代勞動人民心中那種純樸的奉獻精神,開闊了閱讀視野,深化了對文本的認識。
通過課后存疑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閱讀,一定要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可以是閱讀原文以加深理解,可以是閱讀相關的文本以拓寬視野,還可以是閱讀同一作者的文章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但無論是哪一種閱讀,教師都要從學生、文本和作者的實際出發(fā),因需而導。
二、課后存疑,引領學生深入思考
一篇文本,其中蘊含的教育教學資源是多元的,我們不可能在課堂上對其窮盡。而對于一篇文本的理解,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同樣的學生在不同的時期也會對文本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我們對文本教育教學資源挖掘的結束。我們需要通過課后存疑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精心設置問題,引領學生對文本展開新角度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善于追問、思考的習慣,把課堂教學延伸為課外自學,從而深化語文課堂教學。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記敘了作者小時候做了一首詩,卻得到了媽媽和爸爸截然相反的評價:“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種評價對作者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篇課文的主題是教育學生要正確對待批評,不要因表揚而驕傲自滿,也不要因批評而失去信心,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對于本文的教學,我并沒有局限于課堂,而是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結合課文內(nèi)容,回憶自己遇到的相關事情,進行深入思考,反思哪里做得好 ,哪里有待改進,今后應該如何做等。”這樣就把課堂教學自然地引到了課外,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強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讓語文教學更加富有韻味。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課后存疑的方法引領學生深入思考,要注意問題的價值性與趣味性相統(tǒng)一,既要貼合教育教學目標,又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三、課后存疑,在寫作中實現(xiàn)自育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批注,以實現(xiàn)對文本的學習,還要通過課后存疑的方法,引領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可以是擴寫、縮寫、改寫、續(xù)寫、仿寫等,還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自由寫作,讓學生在寫作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如《慈母情深》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小時候渴望買《青年近衛(wèi)軍》一書,可是由于家境貧寒,始終不敢向母親要錢買書,整天失魂落魄的事。后來,作者終于鼓足勇氣向媽媽要錢買書,得到了媽媽的大力支持。雖然這篇課文產(chǎn)生的年代距學生很遠,但蘊含于其間的母子情誼卻是非常深厚的。在教學中,我秉持著“閱讀不限于文本,感動不止于課堂”的原則,采用課后存疑的方法,向?qū)W生提出:“在你的生活中,父母之愛是怎樣的呢?動筆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學生通過在頭腦中檢索,于回憶中品味,在寫作中升華的方法,把從課堂中學到的表達方法和體會到的情感應用于寫作中,還原到生活中,極大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性資源,成功地把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對學生進行了生動鮮活而又深刻的思想情感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運用課后存疑的方法引導學生寫作時,一定要以文本為本,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因素,這樣的課后存疑才更有價值,習作訓練也才更有效果。
四、課后存疑,以文本指導學生生活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其中的工具性主要指向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屬于知識、方法與能力的范疇,而語文的人文性才是它的靈魂。故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文本主題,感受作者蘊含于字里行間的思想與情感,還要通過設疑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從文本中領悟到的主題與情感應用于生活實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以《落花生》一課為例,課文寫的是作者小時候一家人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談花生的事情,重點寫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情形,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闡明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表達了作者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高尚品質(zhì)。課文內(nèi)容通俗易懂,道理講得“淺入深出”,非常富有哲理。這同我們當下很多年輕人浮躁、追求虛榮的現(xiàn)狀形成了鮮明對比,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在教學結束時,師生通過交流,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像落花生一樣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落花生呢?”學生通過深刻反思,以落花生的精神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指導自己的生活,獲得了人格品質(zhì)的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把從文本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指導學生做人做事,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顯得韻味悠長。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既要以課堂為主陣地,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又要打破課堂教學的禁錮,通過課后存疑的方式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自學中,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讓我們的語文課堂韻味悠長。
[ 參 考 文 獻 ]
[1] 于紅梅.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疑問引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4).
[2] 盧得文.學貴有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zhì)疑能力的培養(yǎng)[J].吉林教育,2016(Z2).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