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森 夏圓
[摘要]歷史地圖可以直觀反映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內容,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文字不能代替的作用。將歷史地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感和時空觀念,還能彌補教材文字不夠直觀的不足。
[關鍵詞]歷史地圖;課堂教學;運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16-0076-02
古語云,“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由此可見地圖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地圖有簡潔、直觀、明了的特點,因此地圖在反映具體事物所處的空間狀態(tài)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可彌補文字表達不夠直觀明了的不足。鄭樵的《通志·圖譜略》中就有“即圖求易,即書而求難”這樣的記載。蘇聯(lián)教育家斯拉拉斯夫說過:“地圖是給學生直觀地闡明歷史過程中的聯(lián)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認識地圖,不僅是要知道它的點線符號、象征意義、城市、邊界、河流等,而且要從這符號中間看到活生生的歷史事實以及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復雜關系?!苯虝W生像閱讀歷史書籍一樣讀地圖,是歷史教師從事教學歷史地圖時所應遵循的原則。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歷史地圖不僅是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之一,更是歷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歷史地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感和時空觀念
眾所周知,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一些時間、空間概念,而歷史地圖中常常集合了圖像和文字。如果學生仔細審讀地圖,就可以從地圖中找到定位時間、空間的標記、圖示等。因為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發(fā)生在一定的歷史時空之中的,不可能脫離某個特定的時空。正如梁啟超在《中國地理沿革》序言中所說:“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拔其礎也。”正確認識理解歷史時間、空間概念,有助于學生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準確地把握歷史問題。因此,恰到好處引用歷史地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和時空觀念。
如在講述人民版必修2專題三《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中“中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是“經濟特區(qū)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qū)一內地,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教師可以展示一張中國對外開放示意圖,引導學生去讀圖,先找到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了解4個經濟特區(qū)是最早對外開放的試點,再指出1988年還增設了海南島為經濟特區(qū)(1988年開放的海南島,屬于一個較大區(qū)域,應指出它不同于1980年設置的4個經濟特區(qū),它類似沿海區(qū)域的“面”,而非“點”)。然后找出大連、秦皇島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引導學生觀察14個沿海開放城市由北往南地分布在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相對于經濟特區(qū)這4個孤立的“點”來看,這14個沿海開放城市可以理解為沿海岸線分布,是一條虛線。再觀察4個沿海開放區(qū),由北往南分別是環(huán)渤海經濟技術開放區(qū)、長三角經濟技術開放區(qū)、閩東南經濟技術開放區(qū)和珠三角經濟技術開放區(qū)。這是4個較大的區(qū)域,可以理解為以這4個地區(qū)為中心而形成的對外開放的“面”。這樣,點一線一面的趨勢在地圖上清晰可見。抓住1980年4個經濟特區(qū)的“點”,到1984年14個沿海開放城市連成的海岸“線”,再到1985年后的4個沿海開放區(qū)及1988年增設的海南島經濟特區(qū)組成的“面”,點線面結合的格局一目了然。這樣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地區(qū)的空間位置的印象,也幫助學生掌握了沿海開放區(qū)的空間分布,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感。
這里還可以進行知識遷移,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所要求開放的通商口岸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在這相同的空間內,不同時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這里既能找到空間上的相同點,如廈門既是近代最早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也是新中國最早主動開放的經濟特區(qū);也能發(fā)現(xiàn)其開放的原因不同,一個是被迫開放,一個是主動開放。進而可以再深入分析,發(fā)生在相同空間里的兩件不同歷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影響等內容。通過一幅地圖把不同時期發(fā)生在相同空間內的歷史事件重現(xiàn),抓住時間和空間的變與不變,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及對歷史事件分析解讀的能力。
二、借助歷史地圖彌補教材文字不夠直觀的不足
歷史地圖不同于普通地理地圖,它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對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相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做出動態(tài)的輪廓性反映。由于圖片能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所以它具有文字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歷史地圖在配合教材使用時,應盡可能地挖掘其中的隱含信息,以補充教材上沒有的歷史信息。正如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論述:“只要有可能,就應當用感覺去接受一切東西,……如果某種東西能同時用好幾種感覺去接受,那就應當同時用好幾種感覺去接受它?!?/p>
如人民版必修1專題一《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中,關于西漢郡國并行制只有“西漢王朝繼續(xù)推行郡縣制。漢初曾分封諸侯王而形成‘郡、‘國并存局面,后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大一統(tǒng)整體更為鞏固”寥寥數語。但郡國并行制仍屬于學業(yè)水平測試和高考的考點。顯然這里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補充說明。教材表述言簡意賅,但是如何使學生直觀地掌握“郡國并行制是西漢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漢初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產物”,教師可以展示下面這幅圖:
此圖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郡、國是同時存在的。這是漢初地方制度的一個特色,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現(xiàn)象。教師應提醒學生觀察比較圖中“膠東國”與“高密國”“甾川國”在大小上的差異,并分析這些較大的封國存在對當時漢朝統(tǒng)治所產生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理解較大封國的存在會威脅中央集權,甚至引發(fā)動亂,如“七王之亂”。但是隨著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這就解決王國封地過大的問題,使得“大一統(tǒng)”整體更為鞏固。借助歷史地圖直觀展示郡國并行制,可以彌補教材文字直觀性不強的不足,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推恩令”相關知識。
如2016年江蘇省南通市學業(yè)測試水平模擬考試中就有一題:
公元前74年,漢武帝之孫劉賀被擁立為帝,在位27天被廢。漢宣帝時被封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隸屬于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漢代( )
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郡國并行弊端凸顯
C.宗法觀念蕩然無存 D.侯國曾經歸郡管轄
此題根據“隸屬于豫章郡”,確定答案為D選項,其實不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參照教材講授的“郡國并行制”,不加以地圖補充指出這里并行的封國是王國,而侯國按照漢制隸屬郡,學生便會懷疑D選項的正確性。
歷史地圖學是對歷史地圖包括歷代制圖理論進行專題研究和編制的一種專門的技術,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歷史地圖的編制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來完成。教師在選擇歷史地圖時一定要認真鑒別,堅持歷史地圖的科學性。當然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需要一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慢慢探索,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責任編輯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