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卉
摘 要:每個學生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認知經驗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奠定了文本解讀的個性化。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個性比讀,對話文本個性探究,挖掘文本個性表達,科學有效地開展言語實踐活動,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文本;個性;朗讀;寒號鳥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苯y編版語文教材立足新課標,根據學段特征有層次、有梯度地圍繞人文主題,對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目標,為學生依托文本開展個性體驗指明方向。
一、 立足文本,“個性”比讀
(一)借助插圖,形象感知
課標中指出“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寒號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課文,課文有兩幅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通過插圖中的實物來幫助理解“堵”“崖”等字義的同時,學生結合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寫,調動直觀形象思維比較發(fā)現寒號鳥和喜鵲的住所不同,在冬天即將來臨之際的表現不同,在個性比讀中對兩種小動物的形象有初步感知。
(二)指導朗讀,情景體驗
朗讀是走進文本的快速通道,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是文本學習的第一步,再引導學生沉入文本的具體語境,分析角色語氣和心理進行分角色朗讀?!逗桒B》是一則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語言淺白生動,對話結構相似,適合分角色朗讀。作為民間故事,教師對文本進行“角色定位”,承擔起“講述者”角色,以講故事的方式“讀故事”,在教讀時注意營造角色感、故事感、情景感,學生理解內化并獲得自己獨特的角色認知,懂得以讀者視角去關注角色的語氣。在前后兩次對話的比讀中,逐漸以“人”的角度介入思考:“勸告者”和“被勸告者”應該是怎樣的呢?學生通過互讀,感受喜鵲勸告時的真誠善良、苦口婆心,寒號鳥不聽勸告的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把日常生活中類似情境的感受代入同桌互讀、男女互讀,讀出熟悉感,勾連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體驗。
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離開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本課時間線索明朗,分板塊朗讀課文時重點比讀寒號鳥在兩次勸告過后的哀號“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筆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借助多媒體設備的風聲伴隨聲音強弱變化的引讀,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想象假如自己是寒號鳥,此刻該是怎樣的心境?又會如何哀號?對比朗讀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從而真正走進角色內心。
二、 對話文本,“個性”探究
書是讀出來的。教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有利于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促成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角色的對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一)聚焦問題,合作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參考課后習題的問題指向性,聚焦本課的核心問題:為什么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里,寒號鳥卻凍死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帶著核心問題投入閱讀,在閱讀中與同學組成學習共同體,在互動交流中思維碰撞。
教師提供探究的“腳手架”,降低自主閱讀實踐的難度。如:“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里是因為 ? ?,我們是從 ? ?讀懂的。寒號鳥被凍死了是因為 ? ?,我們是從 ? ?讀懂的。”借助這一支架,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在檢索文本信息時圈畫標注,讓思維活動融入閱讀中,通過不同角色的特殊標注快速完成自主閱讀初體驗,學生或抓住重點詞語并分類闡述:勤勞(“一早、忙著”)、懶惰(“玩、睡”),或從不同的表現感知角色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或聯系下文粘連理解……合作探究觸發(fā)學生的思維花火,明白導致它們不同命運的原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共同探究人物的形象,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二)品讀對話,多維探究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是例子。”用來教學生學的文本,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設計,教給學生思維方法。筆者設計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朗讀理解過程中,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喜鵲思考,結合“說”“勸”這兩個提示語,演繹著急的神態(tài),體會喜鵲善良、真誠的品質。觀察“寒號鳥”們的動作、語言,引導學生關注肢體語言——“躺、伸伸懶腰”等,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學生聯系上下文個性解讀“傻、得過且過”,真切體悟寒號鳥不聽勸告,只顧眼前,沒有長遠打算的悲慘結局。在品讀對話中,探究角色形象,初步揭示寓意。
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民間故事的語言特色在本課可窺見一二。筆者在保證句子原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前后兩次對話,將其作剪切處理,效果如下:
在男女生互讀中,體會句子富有節(jié)奏韻律、上下應和、瑯瑯上口的特點,個性探究民間故事在語言特色。
三、 挖掘文本,“個性”表達
語文教學關注語言現象,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由點及面更真實、主動地挖掘文本,有效輸出語言,學會個性表達。
(一)聯結生活,多樣表達
“感受和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學習表達”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內容。語文源于生活,《寒號鳥》一課課后習題扎實聯結生活落實語用,引導學生分析詞語的結構,明確“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這一規(guī)律,形象理解“凍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并試著仿照這兩個短語,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冷的時候是怎樣的?再進行適當拓展,讓學生運用這種帶“得”字的詞語去描述生活中類似的現象。學生在交流中懂得了“得”字后面是對前面的補充,補充說明形容的程度,可以直接描述,也可以用比喻句來說。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動作等說得生動形象,使學生的言語表達經驗在聯結生活的文字表達中得到最大化的運用,不僅體會文字表達的生動、有趣,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睂W生對寒號鳥“懶惰、得過且過”的角色形象有了深刻認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是否有像寒號鳥這樣“得過且過”的人,從文本中的角色到生活中熟悉的人物,由故事遷移到生活,賦予久遠的故事以現實的教育意義,使文本的育人價值得以實現。
(二)創(chuàng)設情境,自由表達
低年級是小學生語言能力和思想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情感豐富且善于形象思維。根據低年級的學段特征,創(chuàng)設讓學生樂于表達的教學情境,反復朗讀寒號鳥臨死前哀號,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寒冷情景。提出問題——“臨時前,它可能在想……”,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基于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和角色體驗,懂得要“聽取善意的勸告、要勤勞不能懶惰、要有長遠打算不能‘得過且過,體悟故事寓意,落實突破教學重點,在兼顧個性表達的同時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三)拓展想象,創(chuàng)意表達
每個民間故事都潛藏著想象的激發(fā)點和語言的生長點。本課的結尾創(chuàng)設故事新編,“寒號鳥如果沒有被凍死……”引導學生依據課文拓展想象,學生可以依著結構、順著情節(jié)、仿著語言,有依據地進行新編。學生用語言豐富故事情節(jié),想象故事畫面,深入體會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課后基于文本創(chuàng)造性還原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情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教育需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教師深入研讀文本,拓寬教學思維和想象空間,根據學段目標和本班具體學情因材施教,用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依托文本,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搭建學生的個性閱讀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獲取個性化的表達素材,真正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奚潔.淺談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故事的教學[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3(11):24.
[2]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