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線課堂是居家學習的很好方式,但其在師生互動方面的弊端也逐漸顯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虛擬化且不同步。學生主體受到內部因素如學生本人的意志力、學力、向師力,外部因素如課程的吸引力、難易程度和學生所處的居家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與教師的互動效率低。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在知識點核心化、用于網絡化、思維過程可視化、表述符號化、導學案設計一體化五個方面做出改進,提高在線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
關鍵詞: 在線課堂;師生互動;復習課
一、 問題提出的背景
2020年初,教育部發(fā)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地教育部門、各學校積極響應,按照在校期間的課程設置,轉陣線上教育平臺,借助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技術,嘗試了許多形式的線上教育計劃。例如在線直播、自主學習、電視課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在這些形式中,在線直播課成為許多一線教師的優(yōu)先選擇項。因其更貼近于實物課堂,更符合師生平時在教室內上課的形式,特別是能夠滿足師生課堂互動的需要。一時間,網絡直播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其在保障師生互動方面的優(yōu)勢卻未能完全發(fā)揮出來。
二、 在線授課中師生互動方面存在問題
在線授課時的互動與實體教室內授課相比有很大不同,以往的實物教室內授課,教師和學生存在于同一個實體空間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同步的,同一單位時間內,教師的表達可以被在場的學生接收到。同時,現(xiàn)場面對面的交流使得單位時間內可進行內涵豐富的交流,師生相互之間可以言語、肢體、眼神等信息交流。與實物教室內授課相比,在線授課改變了以往的師生互動的場所和方式。在線授課面臨的挑戰(zhàn),來自網絡世界的虛擬化和師生互動之間不同步。在線授課時,師生處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所展示出來的狀態(tài)是否真實,教師很難判斷。且由于網絡信號具有延遲性,師生之間的時間是不同步的,信息反饋的時差會帶來課堂節(jié)奏變慢,學生響應不及時等影響課堂時間安排的問題,課堂參與具有滯后性。這些弊端,導致師生在線互動流于表面、參與率低,甚至有些老師為保證課堂時間和節(jié)奏的可控性,直接取消了在線互動,重新回到傳統(tǒng)的“一言堂”,師生的在線互動未能真正發(fā)揮其效果,在線直播課的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有效地開展師生、生生交互,一直是遠程教育實施過程中重要而經典的難題,也是遠程學習者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下面筆者就根據在線授課的經驗,分析在線直播課中,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同時提出一些促進師生互動行為的改進建議。
三、 道德與法治在線課堂師生互動的影響因素
(一)內部因素
1. 意志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從自覺性、自制性、調節(jié)性等方面來說,均處于逐漸完善的時期。處于居家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意志力受到極大考驗。在線課堂中互動中,意志力薄弱的學生,處于被動或者一動不動的狀態(tài)。網絡世界的各種觸手可及的誘惑挑戰(zhàn)著學生的自制性,規(guī)范化作息時間的要求挑戰(zhàn)著學生的自覺性,居家的環(huán)境中,學習與休閑模式的切換幾乎就在一念之間,考驗學生的調節(jié)性。
2. 學習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以自己已有經驗為基礎,建構起新的經驗的過程。不管是在線授課還是實體教室內授課,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都是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之一。實體教室中,學生不用主動說出口,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隨堂跟答等信息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步調,順應學生的學習步伐。在線授課時,教師受制于設備,很難關注到學生的細微反映,也很難在同一時刻難關注到大部分的學生反映。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某一知識點出現(xiàn)問題后,很難被教師關注或者出現(xiàn)關注不及時的情況,導致學生跟不上課堂節(jié)奏,也就無法在互動中給教師實時且正確的回應。這種跟不上的情況頻率增多,學生又沒有主動聯(lián)系解決,會影響后續(xù)的師生互動。
3. 向師力
親其師則信其道。向師力是指學生對教師發(fā)自內心的親近教師、敬佩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信任教師的為人處事,愿意自發(fā)主動地凝聚在教師周圍。在線授課互動減少了肢體接觸的機會,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場所,學生擁有了互動選擇權,缺少向師力的學生不僅不會主動與教師互動,而且會拖延甚至回避教師的互動請求。
(二)外部因素
1. 吸引力
教師與課程本身的吸引力是學生產生向師力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道德與法治課建設提出了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在線授課要做到聯(lián)系生活實際,授課內容生活化,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課程資源具有校本特色、地方特色,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尊重學生主體,給予學生發(fā)言和展示機會,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用豐富案例趣味生動地點撥學生,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
2. 知識的難易程度
道德與法治復習課側重大跨度的構建知識結構、多角度地切入社會問題、全方位的題型訓練。一節(jié)課的閱讀量和答題量都很大。相應的,對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及單位時間內的信息處理量提出了一定要求,學生花費更多精力在知識的處理上,減少了用于互動的時間和精力。
3. 學習環(huán)境
毛澤東曾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看書鍛煉注意力。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鬧中取靜。一個安靜、有序的環(huán)境對學習大有裨益。居家學習的環(huán)境基本是在學生家中,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一是熟悉、安逸的環(huán)境容易使人放松下來,缺少必要的緊張感。二是家庭不是專門學習的場所,家庭成員間容易受到彼此活動的干擾。三是學生家中未必都配備必要的在線學習設備,家庭網絡的帶寬、手機與電腦的音視頻設備等,會對師生互動造成物理上的影響。
四、 解決辦法
(一)知識點核心化,便于互動
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的文字容量較大,如果是在實物課堂,學生可以用口頭表述的方式,與教師交流信息,單位時間內的信息交互量大。在線授課時,教師如果需要學生采用集體問答的形式,學生在線打字會占用大量時間,而且教師也來不及閱讀幾十個學生同時發(fā)送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復習課時,需要教師精簡知識,對復習課中涉及的知識內容去粗取精。在課件中,教師以短句、詞組、關鍵詞等形式展示核心觀點,既幫助學生提煉和熟悉教材的重點信息,同時也有利于節(jié)約學生在線互動時回復信息的時間。特別是在材料分析類的問題解答中,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從更多角度展示觀點。
(二)用語網絡化,激發(fā)興趣
楊敏等人對在線課程師生交互的話語進行分析后認為,互聯(lián)網文化對于在線課堂的語言風格的重構也非常明顯。在線課程在網絡平臺開展,其傳播方式理應遵循網絡世界的規(guī)則。網絡世界給予了每一位參與者平等的身份,在線課堂中,師生之間的權力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師的權威性、主導性弱化,學生在學習中擁有了高度自由,如果教師仍慣用家長式的表述,把課堂話語權集中在自己手里,過度營造嚴肅緊張的氛圍,學生可能會反感話語中不平等的位置,體現(xiàn)為拒絕參與互動。教師應該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對話,用可協(xié)商的語氣,增加學生的互動意愿,用活潑生動的風格,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
(三)思維過程可視化,斷點續(xù)學
在線授課面臨的較難解決的客觀問題來自物理設施設備和物理環(huán)境。網速太慢、收看設備老舊使很多學生直播收看的流暢度和清晰度受到影響,家庭環(huán)境中的各種打擾因素實時干擾學生在線學習注意力,學生一不留神就會跟不上教師的上課節(jié)奏。直播課的課后回放功能雖然可以為學生提供查漏補缺的機會,但是查看回放也會占用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且時效性不強。教師在復習課授課時,可以關注思維過程展示,講解知識結構時,更多采取結構圖、關系圖的方式,利用圖示或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清楚不同概念之間的層級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在講解習題時,更多地展示答題思路,溯源題目所涉及的教材知識點,對得出的結論一步步推導,注重題型指導,對審題方法和步驟做好總結梳理,化語言口頭表述為文字、圖片信息,把要點在授課的屏幕窗口內全盤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如果短時間內沒有跟上教師的講解,也能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快速找到問題的出路,不至于影響整節(jié)課的師生互動。
(四)文字表述符號化,節(jié)約互動時間
就算把知識點核心化表述,道德與法治復習課仍舊難以避免大信息量表述的情況。此時,教師可以采取符號化的文字表述減少師生互動難度。在授課展示頁內,教師可以在不同句子前設置數字序號,也可以把需要回答的內容規(guī)定為某一單個字,或者在提煉關鍵信息時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學生互動時回復數字序號、單字、顏色等相對簡便易輸入的內容即可。從省時省力的角度來說,回復內容可按照數字、字母、單字、詞組、短句的優(yōu)先級排序。如果涉及過長的表述內容,則不建議設置集體文字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采取與學生單線連麥的互動方式,用口頭表述替代大段文字。
(五)導學案設計一體化,整合學習資料
教師在開設在線課堂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課上、課后的學習需求,設計配套的導學稿,方便學生課后線下復習。學生回家前并沒有做居家學習的準備工作,很多學生和教師手頭缺少教材和復習資料,在線授課面臨無紙質書可用的局面,學生在復習時沒有復習資料,僅憑原有記憶和教師的復習課件不足以完成知識的梳理和鞏固。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知識,才有能力參與互動,進行探究學習。導學稿的設計需要注意兩點,第一,與授課流程緊密契合,按照復習課的結構設計,幫助學生在課前、課后預習或溫習授課內容;第二,內容全面。為補充教材的缺失,導學稿內需要設置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本節(jié)復習課所涉及的教材知識提綱。為方便易混易錯內容的反復訓練,導學稿需要把在線課堂中的易錯易混訓練內容包含在內。為實現(xiàn)課后鞏固的需求,導學稿最后還需設計配套的課后訓練。教師要保證Word版的導學稿與在線授課的PPT文檔內容盡可能完全一致,方便學生按需取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使課上的師生互動更好地延伸到課后。
五、 總結
提高教師在線授課的技能是國家教育部門對現(xiàn)代教師提出的一項長期命題。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旨在推進“互聯(lián)網+教育”發(fā)展。著力增強數字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服務能力,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建設與應用水平,教師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培育高端研究和實踐人才培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yǎng),推動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提高師生在線互動的有效性,有利于在線課程的長期推廣和開展,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郁曉華,黃沁.學習分析視角下的數字化課堂互動優(yōu)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2):12-20.
作者簡介:? 吳玉蘭,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第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