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娥 黃耘
內容摘要:語文教科書由導學系統(tǒng)、選文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練習系統(tǒng)組成。其中,導學系統(tǒng)較以往教科書有些許變化,更符合小學低年段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呈現注重傳統(tǒng)文化,緊貼生活實際,凸顯育人功能的特點。
關鍵詞:部編版 第一學段 語文教科書 導學系統(tǒng)
教育部義務編寫語文教科書于2016年9月1日起開始向全國中小學推廣使用,逐步取代了原來的人教版、蘇教版等語文教科書,覆蓋面廣。導學系統(tǒng)是語文教科書四大系統(tǒng)之一,是能輔助學生閱讀文本,且在學生學習教科書過程中起作用的材料,以及能夠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素材。[1]
在以往教學實踐中,導學系統(tǒng)得不到重視,發(fā)揮不出其應有作用,師生習慣重視選文系統(tǒng):學生不注意利用導學系統(tǒng)進行預習、自學,不關注選文以外的內容;教師注重選文的領會表達,沒有充分利用導學系統(tǒng)。相較于以往版本,導學系統(tǒng)在內容和版式上有較大改動或刪減,所占的篇幅更大,內容更為豐富。本文重點分析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導學系統(tǒng)如何呈現以及有何特點,以期為語文教學提出有益的建議和思考。
一.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導學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
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導學系統(tǒng)具體分批注、注釋、文本插圖。這些要素大多語言親切,圖畫生動有趣,符合小學低年段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語文學習應充分借助導學系統(tǒng)中的各要素,建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聯系,實現教科書編者、教師、學生、文本這四者的對話。
(一)批注
批注是對文章相關內容進行的批評和注解,是我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小學低年段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批注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思考、歸納知識、與學生互動。批注以泡泡語和便箋為呈現方式,位于課文空白處的,用較細的楷體字與文本的楷體字加以區(qū)分,字體美觀具有觀賞性。低年段批注以泡泡語為主要方式,例如二年級下冊出現泡泡語三十六次,為學生提示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質疑,進行閱讀實踐,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有效地輔助了教學。
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的課文批注主要有以下特點:
其一,設疑合理,用語親切。批注中有不少是設置疑問,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興趣??紤]到第一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批注常用第一人稱,用語親切自然,迅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易于接受。
其二,注重啟發(fā),引導閱讀。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模式化的解讀替代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思考。批注中設置的問題和示范,指引學生思考的角度,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的泡泡語為“我還會說:彎彎的小河,藍藍的大海……”,通過示范想象,引導了學生思考的方向。
(二)注釋
注釋主要指起到解釋、標記、補充作用的文本,部編版注釋以文下注釋、字詞表、筆畫偏旁為主要形式。其中,低年段兒童最熟悉的注釋是頁腳的文下注釋,常出現在文本的最下面。
部編版第一學段教科書批注具有的特點:注釋規(guī)范,嚴謹全面。部編版教科書每篇課文的注釋,涉及課文出處、作者介紹、字詞注釋并規(guī)定了最權威的的統(tǒng)一格式。特別是古詩注釋這一方面,邀請了柳士鎮(zhèn)、張聯榮等數十位古漢語專家審核。例如部編版《鄧小平爺爺植樹》的文下注釋為:本文根據《首都百余萬軍民義務植樹》改寫,原文刊載于1987年4月6日《人民日報》。人教版的該篇課文則沒有文下注釋。相較于以往版本,部編版的導學系統(tǒng)更為嚴謹、用心。
(三)文本插圖
文本插圖是教科書中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圖畫,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插圖按內容分為故事情節(jié)、自然風景、實物景觀。根據小學低年段兒童特點,語文教科書的文本插圖多為課文故事情節(jié)圖,是文中主人公身處在某一背景中的插圖,或是與其他人物有交流互動的插圖。
部編版第一學段教科書課文插圖主要有以下特點:
其一,數量眾多,種類豐富。
以二年級下冊為例,部編版有77幅插圖,課文、口語交際板塊至少各有一幅插圖,人教版有70幅插圖,北師大版有46幅插圖。與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相比,部編版插圖類型分布更為合理,體系也更加嚴謹。
第一學段兒童對事物的認識以具體思維為主,感知覺的影響最為重要。學生初讀課文時,借助形式活潑的插圖,能快速感知課文重點,準確體悟文本情境。而且插圖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其內容和色彩都是學生將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為樂趣,原始的好奇逐漸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
其二,畫面唯美,意境幽遠。教科書以李宏慶、昌夢潔等藝術家為美術編輯,書中插圖由插畫家張智、王平、黃國想等人手繪完成。整書插圖風格簡約,多以唯美插畫的形式展現,線條柔和,給人一種清麗淡雅的感覺。
其三,取材真實,弘揚國風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以“立德樹人”為編寫理念,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培養(yǎng)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培養(yǎng)文化自信是潤物無聲的,例如在一年級上冊《識字1》的背景插圖便是著名畫家傅抱石的《一望大江開》,通過大氣的場景闡述天地與人之間的關系:唯有浩然于天地,方能為頂天立地之人。
三.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導學系統(tǒng)的編寫特色
(一)重視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認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部編版語文教科書處處都有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選文系統(tǒng)中古詩文比重加大,導學系統(tǒng)中的插圖也增添了很多國畫,以淡雅素麗的風格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對筆墨的情感,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魅力。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的古詩詞插圖均采用國畫,具有濃濃的中國味。二年級下冊《1古詩二首·村居》的國畫插圖色調淡雅、線條流暢,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兒童放紙鳶圖”,顯得鄉(xiāng)村春天既富有詩意,又充滿生機。古詩搭配國畫,這兩者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如此搭配相得益彰,讀詩的同時借助國畫理解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二)緊貼學習生活,連接舊知新知
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批注、插圖等語氣親切,工具性強,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且貼近學生學習生活,使學生閱讀時將自身認知結構中的觀念與新知識建立聯系,不斷發(fā)展認知網絡,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在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需求,從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把握學生對某一知識點上的現有水平,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他們設計恰當的拓展。[3]利用導學系統(tǒng),聯系舊知新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水平,都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主動構建語文知識系統(tǒng)。
(三)落實語文本質,深化育人功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語文的基本素養(yǎng)。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2]部編版語文教科書導學系統(tǒng)也具有豐富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其課文批注從本課重點作為切入點,是“一課一得”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的口語交際板塊最為明顯??谡Z交際需掌握的重點以批注形式出現在空白處,言簡意賅,目標明確,為口語交際的教學指明方向。在批注的提示下,學生發(fā)展自身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導學系統(tǒng)也處處體現人文性,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育人功能。例如二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一》書寫提示板塊新增的批注,指明書寫要點:左上包圍的字,書寫時包圍部分的撇畫要寫得伸展。這為教師的教提供了標準,也為學生自學和復習提供了幫助,這樣既落實了低年段識字寫字的重點,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
導學系統(tǒng)有助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體驗個性化閱讀,也有助于教師尋找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揮教育智慧。部編版語文教科書即是“教本”,更是“學本”,發(fā)揮導學系統(tǒng)作用,實現“學本”意義。
參考文獻
[1]閻立欽,倪文錦.語文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徐美娜.“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及對教育的影響與啟示[G].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5.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