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
摘要:提問是課堂溝通“教”與“學”信息的基本方式,在初一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具有獨特且重要的意義。好的提問能促成師生間的心靈對話和情感交流,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初一? ?道德與法治? ?課堂提問? ?心理視角
一、從“被回答”到“聽我說”——提問氛圍的培養(yǎng)
如何滿足學生獲得欣賞的需求?筆者認為,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初一學生逐漸褪去小學生對教師的完全崇拜心理,轉而帶著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課堂,他們迫切需要與教師進行平等交流。因此,教師只有營造平等、民主、友好、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自尊自信、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從而主動參與問答,大膽發(fā)表見解,進行滿足學生獲得欣賞、認可的深層需要。
心理學中的SOFTEN原則為初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第一,S:Smile,微笑。教師可以通過真誠的微笑向學生傳遞友好的態(tài)度,無聲地告訴學生,你從心底喜歡這樣的交流。第二,O:Open Posture,注意聆聽的姿態(tài)。教師可以采用直立聆聽的姿態(tài),站立不要松散,也不要采用交叉雙臂抱在身前的姿勢,這樣會給學生帶來“被審視”的不適感。第三,F(xiàn):Forward Lean,身體前傾。在提問中,教師要不時地將身體前傾,以此表示你正在專心傾聽,讓學生產(chǎn)生受到關注和尊重的感覺。第四,T:Touch,接觸。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友好的接觸,如拍拍學生的肩膀,或者靠近學生的座位。第五,E:Eye Communication,目光交流。教師應以真誠的目光注視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和認可。第六,N:Nod,點頭。教師偶爾向學生點頭,不僅表示贊同,還說明你認真地聽了他的講話。同時,教師要避免皺眉、嘆氣,以及打斷學生講話的行為,防止引起學生的不良情緒。
總而言之,教師提問時的動作和語言是融洽師生間關系的催化劑,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暢所欲言,甚至超常發(fā)揮。
二、用“心”做好選擇題——提問對象的選擇
初一學生正進入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青春期,剛進入初中這個新環(huán)境,他們更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與此同時,初一學生自尊心極強,遇到挫折容易退縮,甚至產(chǎn)生自卑心理,所以在課堂上提問時,由于害怕說錯當眾出丑,他們往往選擇不回答。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教師應處理好提問對象“點”和“面”的關系,在了解學生不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用心做好選擇題,實現(xiàn)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在教學《做更好的自己》時,筆者盡量結合班級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來設計問題。如學生A知識面廣,比較愛表現(xiàn),但成績平平,所以很多學生都覺得他沒有真本領,讓他頗為失落。筆者知道他喜愛四大名著,班上無人能及,便專門為他設置了一個問題:“《水滸傳》里的英雄們各有不同的雅號,代表著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出所料,其他學生都不敢貿(mào)然舉手。這時,學生A躍躍欲試,想舉手又不敢,于是筆者點名請他回答。果然,他一下子說出了十多個英雄的雅號,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掌聲中的尊重勝過了教師的說教,也讓學生A更好地認識了自己。
三、創(chuàng)意無限,精彩呈現(xiàn)——提問內(nèi)容的設計
十二三歲的學生的成人意識和獨立意識開始增強,但由于心理和生理不成熟,以及社會經(jīng)驗的缺乏,使他們?nèi)菀桩a(chǎn)生叛逆心理。如果教師的提問設計平淡無奇,便很容易滋長他們的逆反心理,一些叛逆情緒重的學生還會故意在課堂上和教師唱反調。
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時,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好朋友要抄我的作業(yè),我該怎么辦呢?”叛逆情緒比較重的學生馬上說道:“給他抄!”接下來,筆者讓所有學生舉手表決,又請多位學生闡述自己的反對意見,才算勉強說服了這幾個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之后,筆者帶著調整過的提問到另外一個班級上課,同樣講到“抄作業(yè)”內(nèi)容時,筆者說道:“老師在課前作了一個10個人的簡單調查,問題是‘你愿意給你的好朋友抄作業(yè)嗎?大家猜猜,結果如何?”果然,大多數(shù)學生都表示不愿意。筆者接著說:“但據(jù)我所知,參加調查的同學當中,就有同學同意給別人抄作業(yè),如果再次遇到這種情況,你們應該怎么做呢?”在筆者的鼓勵下,幾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積極的想法。
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從學生實際的心理情況出發(fā)改善課堂提問,才能充分展現(xiàn)初一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魅力。
(作者單位:太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