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奠基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閱讀積累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閱讀積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良好的語文教育,有助于學生靈性的培養(yǎng)。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真正的語文教學,老師自己必須要能夠對整個文學或者藝術有一個完整的框架建構,有自成一派的美學鑒賞體系,只有這樣,老師教給學生的習作知識才不會是受到束縛的答題模式或者說得分要點,而是真正地能夠融入學生內心的對文字、情感和現實世界的感悟。
一、 開展語文教學為何要重視閱讀積累
語文是一門閱讀和積累的學科,要學好、學透語文,也必須做大量的閱讀積累工作。不論是欣賞朗朗上口、獨具古雅、意蘊悠長、大悲大美的古詩詞,還是欣賞題材豐富、情感細膩的現代文閱讀,抑或是聯系立意獨特、或樸實無華或大氣磅礴的作文,都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與悲,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開闊的視野和胸懷。一文一法、一法譯文。每一篇現代文教學都要提取出其中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方法,從基礎字詞教起,再一步步過渡到賞析句子、段落分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筆者認為,不同教學階段的語文課本都已經很清晰地表明了教學意圖,比如小學階段,學生能夠模糊地了解一篇現代文所傳遞的文學思想了;初中階段學生就應該能夠自己通過對某些片段的閱讀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了。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在各個不同的階段對語文教育有一個不斷進步的理解。通過讓學生閱讀他人的文章,領悟他人的思想,可以讓我們收獲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自我的聰慧包容之精神。不同的文學體裁所具有的表意往往不同,通過閱讀訓練,學生們所獲得的認知也往往不同。
二、 閱讀積累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一)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高年級內開展小學語文擴展閱讀首先要盡快培養(yǎng)學生對課內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閱讀相關文學作品的興趣,唯有此,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透徹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內涵。筆者通過長期在班級內部推廣課內擴展閱讀教學,長期關注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通過長期的努力,讓全班絕大多數孩子都愛上了閱讀,下課期間或午睡期間,學生們常常會從圖書館借閱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津津有味地瀏覽著。
(二) 構建以生活化教學為導向的習作課堂
大多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寫作教學的時候往往會教導學生寫作要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但真正的真實情感絕對不止表露出來的開心、高興等內心感受,而往往是要超越物質更接近精神的內容。例如:“河邊生長著一棵柳樹,風吹拂下它的葉子是什么樣……”,這樣的一個句子寫在作文里面,很客觀很真實,但未必生動感人,但是當你能夠添加一點人情化的描寫的時候,編成“河邊柳樹的葉子溫柔地隨風飄蕩著,樹干上斑駁的傷痕訴說著它的久遠”。這樣一個句子雖然沒有具體描述柳樹、柳葉的樣貌,但是它給我們內心卻帶來了生命的震撼,讓我們對生命充滿了向往和敬畏。如果推行標準化的得分作文,那么便會摧毀大多數學生那可貴的靈性。在當前這個教育模式下,大多數語文教師教學不再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而是變得越來越功利化,拼命地塞給學生寫作素材,幫助學生掌握答題模式,越來越偏離語文素養(yǎng)本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筆下的文章、對世界的看法也感染了一股功利的氣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汲取知識的得分點,更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和批判。以生活化習作教學為例,生活化習作教學認為閱讀上積累了多少材料和寫作質量是直接相掛鉤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在閱讀中積累習作材料——“為有源泉活水來”。小學階段主要可以背誦一定數量的文章、詩詞等,打好基礎,增強文字語感。長期堅持這一工作,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閱讀量的增加也會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堅持每天寫日記,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每天的真情實感,抒發(fā)學生的感情,這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 加強仿寫訓練
閱讀和寫作是兩項相輔相成的內容,不能分離。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該格外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引導學生在寫作時運用自己閱讀的積累,例如,以《北京亮起來了》這一文本進行課內擴展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注意到作者在描寫北京夜景的時候運用了大量的美詞佳句,學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現場仿寫,描寫××(當地城市)的夜景,在教師指導下,一名學生寫出了這樣的句子:夜幕降臨的××華燈高照,站在紫云山頂俯視這美麗的海濱小城,街道上的車流銀光閃閃,像一條上下翻滾的巨龍,蜿蜒盤旋。這名學生通過平時的閱讀積累以及這一課時所學的優(yōu)美的詞匯運用到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描寫上,且更加生動,達到了作者開展仿寫訓練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完成閱讀后堅持寫讀書筆記,有效記錄自己的情感體驗,高度融合寫作和閱讀兩者的關系。
(四) 建立更加開放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課堂
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提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表達。筆者認為教師在開展習作訓練的時候可以嘗試帶領學生到校園周邊觀察花草樹木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讓學生認真觀察并現場指導學生進行寫作,一來既增加了寫作課堂的生動性,二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寫作課堂的興趣。很多學生之所以寫作文時筆下無物,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生活經歷,無法寫出真情實感。多觀察、多體驗,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才不會在第一次見到大海時,干巴巴的感覺,那就是一片水。
三、 結論
閱讀是人類學習、工作、生活中所必須具有的一種能力。學生語言的積累和文化的構建更多地需要依靠閱讀來完成。小學階段這個年紀,可以稱得上人們一生中感情最細膩最輕盈的時候,但堆積如山的刷題卻在一次次地打磨掉學生的稚氣和美麗。事實上不論是詩歌鑒賞、現代文學還是寫作教學,背后都有著相當深刻的美學素養(yǎng)。但現代語文教學就是丟掉了一種情操,教師可以教授古詩詞、現代文、寫作,但是卻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堅定有力地向學生灌輸真善美的思想了,因為這是偏離應試教育的軌道的。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呼吁大家要教之有序、教之有物、教之有益,要讓學生真正從古詩詞、現代文、文言文等閱讀教學中學到東西,有所收獲,有所長進。
參考文獻:
[1]殷亞玲.小學語文寫作策略教學的行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
[2]高迎迎.思維導圖在小學高段習作教學中應用的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3]胡佩瓊.淺論小學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熊永燕.基于作文自動評分理論的小學寫作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5]許艷紅.小學生活化寫作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6]謝先軍.比較視角下的小學母語寫作教學目標及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7]劉韻.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8]沈鳳.分段訓練模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2):192.
[9]崔穎.大陸地區(qū)與香港地區(qū)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10]李銀銀.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林永鳳,福建省龍海市,龍海市浮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