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凡 夏瑜 嚴衛(wèi)
摘要:人工智能是國家發(fā)展的重點方向之一,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對《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藍墨云班課平臺應用到《人工智能》課程教學過程中,從交互式課程設計、利用在線課程和全方位課程考核三方面介紹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教學改革措施。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在《人工智能》課程中實施藍墨云班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主動性、增強教師授課質量和提升學生考核的全面性。
關鍵詞:藍墨云班課;人工智能;交互式課程設計;在線課程;過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25-0124-02
人工智能領域是國家發(fā)展的重點方向之一,隨著人工智能這幾年的快速發(fā)展,對《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存在以下三個特點:首先,知識點多、邏輯性強,學生對于理論性知識掌握難度大,且學習興趣不高。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自身人工智能素質參差不齊,導致授課結果千差萬別。第三,傳統(tǒng)課堂的人工智能考核方式仍以期末考試為主,過程考核為輔,難以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普及,對傳統(tǒng)課堂起著輔助作用,為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供了新的渠道。特別是手機和移動APP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時空限制,為《人工智能》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平臺[1]。藍墨云班課是一款移動平臺APP應用,是移動環(huán)境下的互動教學新模式[2,3]。它利用移動設備通過設計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活動將學生的學習過程重新進行了組織,用一些新穎的方式激勵學生學習,為師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分析報告,能有效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興趣不足,缺乏有效監(jiān)督等問題[4]。本文從課程“人工智能”出發(fā),介紹了傳統(tǒng)《人工智能》課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給出利用藍墨云班課進行教學改革的方法,并分析應用藍墨云班課給教學帶來的改進,給“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啟發(fā)。
1傳統(tǒng)《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人工智能》課程存在知識點多、涉及面廣、內容抽象、不易理解、理論性強、需要較好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等特點[5]。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 課堂氛圍不活躍
由于知識點多且理論性強導致學生課堂活潑度不夠,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部分學生甚至偷玩手機,沒辦法在課堂上集中心思。甚至還有學生無故逃課,而傳統(tǒng)的上課點名存在諸多不便例如“冒點”的情況。正常100人的班級,對全班進行點名至少需要10分鐘時間,導致本就不充裕的課堂時間更加不夠用。因此,如何設計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方法調動課堂氛圍,把學生重新吸引回人工智能課堂上來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2) 教師教授水平參差不齊
《人工智能》課程對授課老師人工智能素質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能把握人工智能研究發(fā)展新動向,并了解新成果。但是,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知識速度更新快,而老師之間的素質又參差不齊,教學內容經常變化,導致教學效果千差萬別。隨著一系列新型在線開放課程慕課和微課的開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差異問題。但是,我們發(fā)現在線課程的完成率卻低得驚人,原因在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去監(jiān)督。因此,如何將優(yōu)質的在線開發(fā)課程融入課堂教學中,并實現有效監(jiān)督是次要解決的問題。
(3) 考核方式不合理
傳統(tǒng)《人工智能》課程考核仍以期末考試為主,期末考試占考核比重很高。很多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靠考前“臨時抱佛腳”順利通過,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對當前知識的掌握程度。近些年興起的過程式考核模式,雖然加入包括課堂出勤、作業(yè)、互動等平時成績,但是這些成績仍需教師進行手工的記錄統(tǒng)計,加劇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因此,如何設計一種更科學合理的過程考核方式,并減輕教師工足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藍墨云班課在《人工智能》課程中的應用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介紹將藍墨云班課應用到《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可完成以下多項教學環(huán)節(jié)。
2.1 交互式課堂設計
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我們基于藍墨云班課設計了一系列交互式課堂活動,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高效有趣考勤
傳統(tǒng)的課堂考勤是通過點名來完成,耗時耗力,有時還會出現有人“冒點”,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為此,我們采用藍墨云班課的“簽到”模塊,包含“一鍵簽到”和“手勢簽到”的考勤方式,老師可以選擇具體的考勤方式,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簽到任務,并存儲起來可以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此外,像“手勢簽到”這樣的考勤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為這和平時手機解鎖方式非常相似,使得學生更愿意來到課堂,保證學生出勤率。
(2) 利用手機搖一搖功能完成課堂提問
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通常是教師現場隨機點名,往往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鮮有學生主動回答問題。針對以上問題,藍墨云班課采用手機搖一搖搶答課堂提問,更加符合學生喜歡用手機的習慣,如同參與游戲一般,學生參與度更高。這種新穎的提問和回答的方式,比起傳統(tǒng)課堂的提問方式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把學生從原來的心思不在課堂重新吸引回上課的搶答環(huán)節(jié)中,大大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效果。
2.2 充分利用在線課程
《人工智能》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時效性強,各種人工智能技術更新速度快。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網上在線課程資源來更新教學內容。例如斯坦福大學吳恩達教授提供的機器學習有關的在線課程,教學內容呈現形式豐富多樣,包括視頻、教案、習題以及實驗題。它的內容比較權威,是人工智能從業(yè)者在人工智能一線多年的經驗總結,比起普通老師準備的教學內容更科學,更貼近業(yè)界。藍墨云班課提供上述教學資源的上傳功能,并分享給每一位上課的學生,使得學生在課前能提前預習教學資源,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并把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藍墨平臺反饋給老師。這樣的話,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點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把課堂時間主要用在給學生講解疑難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是。針對缺乏對在線課程資源學習缺乏有效監(jiān)督的問題,藍墨云班課平臺提供了以給定的經驗值呈現的評價結果,用作考核的依據。
2.3 全方位過程考核
傳統(tǒng)的《人工智能》課程考核還是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的作業(yè)和實驗為輔,缺乏全面的評價機制。很多學生靠最后的“臨時抱佛腳”過關,或借鑒其他同學的作業(yè)來完成,無法反映他真實的學習效果。藍墨云班課可以實現全方位全維度的過程考核。首先,可以利用考勤和上課的搶答考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一定的經驗值作為考核依據。其次,在藍墨云班課的“我的題庫”上傳老師準備的測驗習題。題目設置好后,在“測試活動”模塊從題庫中增加測試習題就可形成測試考卷。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測驗后馬上就能獲得分數,得到及時的反饋。老師通過PC 端可以看到每位學生的測驗情況,還可以得到每位學生的學習報告,可據此對個別學生開展性化教學。對于學生提交的測試結果,藍墨云班課平臺根據老師設置的正確答案進行自動批改。此外,還有針對雷同的測驗結果提供相似度識別。還可以通過設置學生批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減輕老師的批改負擔。
3應用藍墨云班課為《人工智能》教學帶來的改進
3.1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原先的課堂教學,結合藍墨云班課平臺后起了很大的改變,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為主動,學習起來也更有樂趣,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度也提高了。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課前自學藍墨云班課上上傳的視頻,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和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地探討,最終獲得知識,在整個教學互動中,真正實現了翻轉課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2提高教師授課質量
利用藍墨云班課平臺,通過上傳和分享教學名師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視頻、教案等資料,使得學生能了解業(yè)界最新的有關人工智能課程的資訊。此外,通過學習視頻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到學習中的難題,并匯總到藍墨云班課平臺上。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具體解答,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藍墨云班課的合理應用提升了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3.3提升過程評價的全面性
藍墨云班課平臺最大的一個特色是全方位全尺度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學生預習教學視頻的情況和學習反饋情況來判斷學生的預習效果;通過考勤和上課搶答來檢驗學生課堂上的參與度;從上課測驗來檢測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上述評價結果都可以通過經驗值來衡量。在期末的時候,將經驗從高到低排序能很客觀和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藍墨云班平臺還能給出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報告,為實現個性化教學做到依據可依。
4結束語
人工智能是國家的重點產業(yè)之一,隨著人工智能的高速發(fā)展,對《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藍墨云班課平臺應用到《人工智能》課程教學過程中,從交互式課程設計、利用在線課程和全方位課程考核三方面開展教學改革。教學實踐表明,在《人工智能》課程中實施藍墨云班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主動性、增強教師授課質量和提升學生考核的全面性客觀性。
參考文獻:
[1] 殷紅梅, 俞國紅. 基于移動交互式數字教材的藍墨云班課教學模式研究[J]. 電子商務, 2016(12): 85-86.
[2] 賈慧娟, 李瑩瑩, 湯永利, 基于移動APP 的藍墨云班課過程考核改革方法[J]. 計算機教育,2019(5): 137-141.
[3] 黎鮮. 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新媒體傳播概論》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 高教學刊,2019(13): 117-119.
[4] 手游網. 藍墨云教材v1.0.0官方版[EB/OL]. (2017-03-01)[2018-08-09]. http://www.3673.com/soft/239366.html.
[5] 蔡自興.智能科學技術課程教學縱橫談[J].計算機教育,2010(19):2-5.
【通聯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