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摘 要: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在音樂課堂中,我們在重視技能教學的同時,更應該發(fā)揮音樂在培養(yǎng)人的個性與情感上的教學功能,發(fā)展他們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個性潛能。在如下探究中,我想借助時下備受關注的教學新媒介—微課,從趣味導入、重點突擊、知識延伸三個角度,談談自己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收獲,希望以微課激活音樂課堂,為學生們帶來更加豐富而飽滿的學習體驗,有效地促進學生們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音樂;微課教學;課堂教學;發(fā)展學生天性
【中圖分類號】G 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3-0017-02
音樂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習唱歌、跳舞、樂器或者享受音樂的學科,它更是一門發(fā)展學生們審美素養(yǎng)與個性品質的綜合性課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到學生表象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其內在的情感體驗,導致多數學生有想法,卻不敢表達,在課堂中,顯得畏手畏腳,十分拘謹。那么,我們要如何做?其實,要在短暫的音樂課堂實現教學效能的最大化,讓孩子們敢于表達,樂于表現,學會感受,教育思維與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拔⒄n”這一新型教學載體的出現,給予了學生可視化的感官體驗與高效率的教材呈現,是我們解決這一教學難題的好幫手。不僅如此,微課還打破了音樂課堂的時空約束,使得學生在課堂收獲的資訊不再局限于教材與教師視野,這得以讓音樂本身的趣味與靈動得以發(fā)揮,從而激發(fā)孩子自然天性的施展。本文淺析了如何以微課進行課前導入、開展探究以及實現知識拓展,切實發(fā)揮微課運用于小學音樂課的可行性與優(yōu)越性。
1.趣味導入,借微課激活學生熱情
微課借助短小精湛的視頻集中地展示了教學片段素材,彌補了課堂教學素材和表現形式的局限性。這符合孩子們好奇的天性,以及對動態(tài)事物、繽紛影音的熱衷,也使“微課”這一新型教學形式備受歡迎。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微課進行音樂課堂導入再合適不過,教師將本課重點與趣味元素相結合,通過動畫、MV、音樂短劇、脫口秀等方式集中呈現,盡管時間短卻能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激活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年級下冊音樂第一單元《童聲中國娃》,本課通過數首贊美英雄兒童的歌曲欣賞、演唱、律動和演奏感受不同地域音樂的風情,同時學習英雄兒童的品德與精神。然而,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難通過歌曲本身體會到濃厚的愛國情感,甚至容易因為經典歌曲的旋律“不時髦”讓學生疲于學習。為了避免這一局面,教師在課前錄制了“微課視頻”,結合學生喜愛的動畫元素,將《小兵張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動畫片段進行剪輯合成,片尾再加上內蒙古遼闊草原與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經典民俗活動的照片輪播。播放微課視頻的同時,教師還給每個小組分發(fā)“任務卡”,有的小組負責“講故事”,有的小組負責“畫風景”,而有的小組則說出觀后感……微課視頻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即絢爛有趣的動畫讓他們一下子就進入課堂狀態(tài),而“任務卡”的下發(fā)則讓學生不偏離課程重點,在熱情提升的同時“漸入佳境”。在課堂設計中,我們可以大膽地使用微課這一新平臺,以微課的形式,導入教學,讓音樂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飽滿,為課堂添趣増彩。
2.重點突擊,用微課開展探究任務
很多小學音樂教師經常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由于班級大、學生數量多且水平不一,當教師進行示范演唱或演奏時,總有一些學生無法跟上教學進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選擇用“微課”來緩解這一局面,即將課程的重點用微課視頻集中展現,重點突破,當教師示范教學完畢之后,知識的重點探究將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如此便充分給予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又緩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另外,微課的可視化、可重復性與靈活性決定了它在學生自學時的便利性與操作性。
《梨園英秀》的重難點在于欣賞京劇國粹的同時感受“京腔京韻”,并嘗試著演唱和詮釋。以往在教學中,學生在感受京劇“鑼鼓經”和“數板”時總是一頭霧水,盡管教師不斷重復講解,也有多數學生摸不著頭腦。為此,教師選擇了用“微課”與自學相結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攻克重點難題。譬如關于“鑼鼓經”的認識,教材有著明確的文字解說,即用打擊樂進行的記譜方法,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影像加深印象,并著手模仿微課視頻中曲藝演奏家誦“鑼鼓經”的方式掌握京劇中的附點節(jié)奏。為了完成重點知識的探究學習,學生反反復復觀看微課視頻,并圍繞微課中的重點知識線索逐一探究。學生從提出疑問、解決疑問到總結歸納,全程自主完成,這得益于微課本身的靈活性和集中性。
在這個微課中,重點知識得到了更加立體、全面的闡釋,學生們在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的過程中,對一些不常見的音樂知識,如樂理、樂器、節(jié)拍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理解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學習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們的音樂學習能力。
3.知識延伸,以微課拓展音樂視野
學生在小學音樂課獲得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材涉及的內容,教科書知識本身就蘊含著廣闊的藝術價值與內涵延伸。陶行知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為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音樂課堂中,我們既要根植教材,又要立足生活,跳出課堂的局限,在不斷延伸中,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讓學生們時刻有置身于音樂海洋的愉悅感受。而“微課”就是一個方便與包容的素材載體,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的音樂視野延伸“豐富裝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補充一些“能量元素”,比如,背景知識、文化內涵、相關歌手、歌曲等。同時,也可以加入一些時下流行的綜藝節(jié)目,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蒙面歌手”等,或者一些經典、熱播影視作品的主題曲、插曲等。以此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微課,讓我們的音樂課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有趣。當然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音樂教師本身也應擁有前瞻與廣闊的視野,探尋與教材價值觀相匹配的延伸素材,善于抓住學生的喜好,甚至可以利用知識的延伸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天賦與潛能,或者在音樂表層素材探尋到更為深刻的人文價值與精神啟發(fā)。
譬如,在教學京劇行當時,我發(fā)現學生在學習完“生旦凈末丑”這些專業(yè)名詞時,對于這些角色還相當陌生,京劇就更是云里霧里。為了彌補學生們在方面上的經驗不足,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展現每個行當的代表藝術家,如旦角中的梅蘭芳和尚小云等,教師用梅蘭芳所演唱的經典京劇片段為背景音樂播放梅蘭芳一生事跡,讓學生在欣賞與演唱國粹的同時體會藝術的偉大與前人的不朽。當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視頻時,學生們一下子就來了精神,雙眼炯炯有神,直放金光。原本他們非常排斥的京劇,瞬間變得親切多了,學生在觀看、傾聽、欣賞的過程中,對京劇有了另外一番的了解與體驗。另外,學習京劇的同時,學生亦可通過微課了解中國其他戲曲種類的唱法與代表作,這為平日里只聽流行歌曲的學生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也激起了他們保護經典的渴望與小小責任感。同時,微課就像是“行走的課堂”,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得到知識的延伸,同樣也可以在課外觀看,進而發(fā)現藝術的廣闊天地。
總之,“微課”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恰當運用,是新時期課程改革推動的產物,也是教學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它已經成了教師的得力助手,也讓學生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收獲更多樂趣,發(fā)揮智能。當然了,工具的優(yōu)越性亟待教育者與時俱進,提高自身專業(yè)技能,不斷優(yōu)化微課設計,既讓短視頻豐富多彩,又讓課堂妙趣橫生,只有運用得當,收放自如,才能通過課程本身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晗. 微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戲劇之家,2016(10)
[2]曹靚. 音樂微課教學新模式探討 優(yōu)先出版[J]. 黃河之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