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農農
摘要: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發(fā)展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也轉移為全面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重點內容,也是個教學難點。小學生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對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也較為薄弱,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從而實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的大幅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遷移能力;閱讀效率
學習遷移,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的影響。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對小學生今后的語文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運用遷移理論,促使學生使用已有的知識認識并解決新的問題,降低閱讀教學難度,提高閱讀效率??梢哉f,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對理想教學目標的達成大有裨益。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的重要性
為學生語文水平奠定基礎 漢語言作為學生的母語,是學生必須掌握并熟練運用的語言工具。而運用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大量的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
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需要主動辨析字詞句,并聯(lián)系自身理解文本表達的意思,這一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幅提升理解能力。
陶冶情操,增強審美 廣泛的閱讀其實也在為學生的個人經驗做寶貴的補充,能夠拓展眼界,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而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幫助學生掌握獨立閱讀的能力,為今后更深度的閱讀打好基礎,也能接受更高階層的語文之美的熏陶。
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
雖然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并不能抓好方法,進行恰當?shù)囊龑?,使課堂氛圍枯燥僵化,學生被動學習,在閱讀時思路也很窄,閱讀效率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廣開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事半功倍地達到教學效果。
學習遷移能力是指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技能與感情態(tài)度對學生新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也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造成的影響。遷移分多種類型,教師應因材施教,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
知識的正遷移與負遷移 教師首先應該意識到,遷移的影響是有正有負的。有的學習能促進另一種學習,有的學習則會阻礙另一種學習。例如,學生學會拼音后再學習英語,會感到一定的困惑,就是因為對兩者的理解不夠充分,導致拼音對英文產生了負遷移。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對每個重難點都進行徹底的剖析,以防學生的不理解造成連鎖性的錯誤。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課文中的《養(yǎng)成讀報的好習慣》一文,淺顯地介紹了報紙的組構和閱讀方法。在講解課文時,教師可以帶報紙到課堂來,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報紙的組成結構,并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后親自體驗文中所介紹的讀報方法。只有不遺余力地把文章講通,才能讓學生盡可能地不留疑惑,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活用讀報的方式進行文章的粗讀與精度,實現(xiàn)知識的正遷移。
順遷移與逆遷移 學習順序有先后,得到知識也有早晚之分,新舊知識會產生修正與重組,因此知識彼此之間的影響也分順向與逆向。理想的順遷移是學生通過已掌握的知識,更快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識;理想的逆遷移則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中,更加熟練地運用了舊知識,并對舊的知識產生了新的理解。
這一遷移在閱讀教學中較為常見。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材課文多采用文體組元或主題組元的方式,非常方便教師在教學中隨時進行遷移指導。所謂文體組元,即課文多按同一種文體組成單元。例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一個單元中基本選擇的都是說明文,介紹了火星、克隆技術等等不同事物,整個單元緊緊圍繞著“說明”而展開。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為學生分析文章要點,還要不斷地強化說明文的基本體例和寫法,強調不同文章之間的共性。如此一來,前文提示后文,后文鞏固后前文,學生學習完整個單元后會對說明文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能夠運用知識來試寫說明性文章。
一般遷移與特殊遷移 根據(jù)遷移范圍的大小,學習遷移還可以分為一般遷移與特殊遷移。一般遷移,也即普遍遷移,是指在廣義上將學會的策略、態(tài)度與方法直接遷移上另一種學習里,也是教育過程的核心基礎:以基本的、普遍的、通用的知識與方法為根基,在此之上進行學習的擴大與延伸。而特殊遷移,也即具體遷移,則是在狹義上將一種學習過的具體經驗運用在另一種學習中去。這兩者在教學中都常出現(xiàn),也有多種實現(xiàn)形式。
在小學生從低年級成長到高年級后,所掌握的知識會有大量的增長,但閱歷并不是那么容易增長,這就需要教師鉆研教學策略,讓學生從多個維度將已學知識遷移到新的學習過程里。
在課文組元方式里,還有一種常見的主題組元方式。即課文按內容的相似程度或主旨感情的相似程度進行組合。這類文章在理解上往往存在一些困難,需要教師活用教學策略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閱讀。
例如,小學生首次從課文里接觸“禮貌”一詞的時候,會因為思維發(fā)展不夠成熟而理解困難,或是理解不全。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安排一些情景小短劇,讓學生通過演繹說出生活中的禮貌常用語:與同學見面要打招呼,說“你好”;麻煩別人幫忙要說“拜托”;因自己的錯誤打擾到了他人要說“對不起”;和長輩們告別時要主動說“再見”……學生們在表演和回憶中,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遷移到字詞理解中,從而準確把握“禮貌”一詞的涵義。
再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做《灰椋鳥》。文章開頭便寫到“早就聽說林場的灰椋鳥多。我想,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鑒于城市鳥類稀少,學生平日可能壓根就沒見過灰椋鳥,也許會對這幾句無法感到共情,教師就可以引導大家聯(lián)想城市電線桿上成群結隊的麻雀,灰撲撲的,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所感到的司空見慣與漠不關心。
隨著文章的繼續(xù)發(fā)展,作者以非常生動連貫的語句形容了灰椋鳥歸巢:“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xù)投入刺槐林。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它們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數(shù)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又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伙伴匯合?!?/p>
這段描寫對于成年人來說雖然很好理解,文字組織也很精妙,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可能并沒有什么畫面感。這時教師可以善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灰椋鳥歸巢的紀錄片,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聯(lián)想文章所描寫的內容。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對紀錄片進行剪輯,使其與課文一一對照。通過觀看實際影像,學生對灰椋鳥歸巢的畫面與文字都有了一個十分生動的認識,也加深了對鳥類群居特性的理解。
結束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重要內容和教學難點。照本宣科很難讓學生有效掌握課文主旨,也限制了學生進行閱讀的積極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遷移能力,活用正遷移、順遷移與逆遷移、一般遷移與特殊遷移,指導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經驗與技能遷移到新的文本閱讀中,促進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形成學習能力的高效遷移,幫助學生自主解決閱讀問題,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成就感,從而大大提升閱讀效率,完成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田甜. 重視閱讀教學,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2).
[2]陳婧. 適時遷移,提升閱讀實效[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1).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