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華
【摘要】 雖然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求進行素質教育,但是就歷史學科特點來說,決定了還是要有比較多的需要記憶來掌握的歷史知識。而由于學生個體的區(qū)別,有些記憶得比較好、有些卻記憶能力較差從而沒有什么效果。而恰恰記憶比較好的學生,歷史成績就比較高。所以在記憶力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掌握有效的記憶方法變得尤為重要。作者根據(jù)歷史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的幾種歷史趣味記憶方法,如果運用得好,的確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的記憶事半功倍。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記憶方法;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階段,歷史雖然是相對有趣的學科,但最令學生頭疼的就是各種歷史知識的背誦記憶了。如,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時間、人物、結果、影響,等等,只有記住了這些基本的史實,才能夠進入進一步的學習。要牢固地記憶,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只是短期有效,長時間來說遺忘率還是比較高的。作為一個有著十幾年歷史教學經驗的歷史老師,總結出很多有趣高效的記憶方法,讓歷史知識的記憶不再是單調無味、機械式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反而會有趣味輕松。這些高效有趣的記憶方法歸納如下。
一、歸類記憶法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細致觀察,總可以尋找到具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點。如果我們能夠把看似雜亂無章的內容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并進行相應的歸類,記憶就變得容易了。
1.比較歸類法
歸類比較法就是將新的教學內容與人們所熟知的相近或者相似內容聯(lián)班級起來,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點,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學習和掌握新的學科知識。這方法適用于比較相近或相似的內容的教學中。它既能使前后知識彼此區(qū)分,減小前后知識的相互干擾,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國古代史上重大的科技發(fā)明與西方比較: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xiàn)行公歷確立早300多年;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的要早400多年,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出航要早80多年;張衡的地動儀早于歐洲1700多年等等。通過比較,學生能夠鑒別出中外兩個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既便于學生掌握,又能增強師生的互動性。
2.規(guī)律記憶法
規(guī)律記憶法是把學習材料的規(guī)律找出來,然后根據(jù)規(guī)律進行記憶,以促進記憶效果的方法。它使我們在尋找具有相同規(guī)律的內容時,相當于已經復習了一次知識點了。
如,九年級上冊英國、法國、美國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都有一個的原因:就是都有一個障礙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要發(fā)展資本主義,就必須起來推翻這個障礙。同時這三個國家的革命過程,又都有各自的導火線、爆發(fā)標志、主要領導人、國內文件的頒布等,這些我們都可以找出它們的規(guī)律去記憶。又如,在發(fā)展資本主義方式上,俄國和日本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完成的,意大利和德意志則是通過完成國家統(tǒng)一來進行的。
另外,在三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時間,學生比較容易混淆。其實只要掌握它們的規(guī)律,就不難了。例如,我們可以用具體時間來大約記憶。只要記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是40-50年代,然后第一個規(guī)律是每100年一次工業(yè)革命,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必定是19開頭的,那么就是1940-50年左右開始的(20世紀40-50年代)。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既然是19開頭的,那么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就肯定是18開頭的,第二個規(guī)律就是減一,既是8后面減1,就是7。所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就是1870年左右開始(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按照這兩個規(guī)律,是17開頭,7減1就是6。即是1760年左右(18世紀60年代)。掌握好這兩個規(guī)律,無論什么時候也可以準確無誤地推算出來。
二、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記憶。諧音記憶法比較有趣味性,學生在用的時候大多有會心一笑的情況出現(xiàn),證明了這種方法會讓學生覺得比較輕松。例如,我們在學習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國七雄:燕、齊、楚、秦、趙、魏、韓時,“七雄”特別容易混淆和遺漏,如果用諧音法記,就容易記牢。即:“齊叔含煙找圍裙”(齊楚韓燕趙魏秦)。既朗朗上口又不失幽默,學生自然容易記牢。
《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上海、寧波、廣州、福州、廈門,就用諧音“寧(寧波)上(上海)廣州,不(福州)下(廈門)香港”來記憶。又例如,八年級歷史下冊中國民大革命中北伐戰(zhàn)爭討伐的三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我們可以每個對象抽取一個關鍵字,再連起來,就變成了“吳芳張”(別慌張)。
三、濃縮記憶法
這是將一些較多而又相關聯(lián)的知識內容連成一兩句話、幾個詞甚至是幾個字來記憶。對于繁雜的知識、減小學生總體記憶量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這是一種頗受學生歡迎的方法。
例如,七年級下冊的隋朝大運河的內容,可以把有關大運河的知識點濃縮成記憶為數(shù)字“三四五”,三是大運河途經的三個地點:涿郡、洛陽、余杭;四是大運河的四個河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是指溝通的自北而南的五條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這樣通過幾個數(shù)字就把大運河這些要點濃縮起來進行記憶,有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把這些數(shù)字進行拓展,效果非常明顯。又如,在1924年,蘇聯(lián)剛成立時的幾個加盟共和國,可記做“外(外高加索)面的鵝(俄羅斯)有白(白俄羅斯)的也有黑(烏克蘭)的”。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又快又牢。
還有,我們在學習解放戰(zhàn)爭三大戰(zhàn)役:遼沈、淮海、平津戰(zhàn)役。學生也很容易搞亂。我們也可以各抽一個字連起來:遼海平。但這樣也比較枯燥,也不易記憶,那可以把這三個字代入一句簡單的說話里面:遼(遼沈)闊的海(淮海)面上風平(平津)浪靜。這樣枯燥的文字就變得有詩意了起來。
四、地圖記憶法
地圖記憶法就是把知識點濃縮為地圖,當你在看地圖的時候所有的知識點都能反映在腦海當中。某些歷史知識通過畫地圖的方式來記憶,效果較好。比如,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的東南西北四至的疆域,比較散亂,學生特別容易忘記。我們可以畫直角坐標系的地圖來記憶它們疆域的所至。通過這些歷史地圖與知識結合起來記憶,增強學生歷史知識的空間感,比較直觀地去進行記憶。
總之,復雜繁瑣的歷史內容用上趣味的方法,不僅簡化了記憶內容,而且接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做到化繁為簡。當然,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的學情和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從長期的學習中,掌握出最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最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作為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不斷去摸索、不斷去創(chuàng)新,最后進行總結和推廣學習方法,最終讓歷史學習變得有趣和有效。
參考文獻:
[1]王國強.淺談歷史教學中的記憶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07).
[2]鄭拴緊.記憶歷史知識“十法”[J].平頂山師專學報,1999(01).
[3]張桂芳.歷史知識巧記法[J].黑河教育,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