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利
【摘要】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給予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提高閱讀的效率,可以讓教師在課堂教學效率方面,不斷地提升現(xiàn)有水平,讓教師有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的壓力感,進而有助于教師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方法 閱讀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是非?;A而且重要的學習任務,閱讀水平提高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并且也能夠借助閱讀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閱讀要有自己的獨特的教學方式,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感受,讓學生帶著興趣進行閱讀,并且形成對于閱讀行為的積極循環(huán)。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要從加強閱讀方法指導入手。
一、教師要提高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欣賞能力
加強閱讀方法指導,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審美的角度,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和作者之間就好像在產生著對話一樣,讀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作者所要傳遞出來的思想和情感。另外,讀者也會通過文字所描繪的畫面和情境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然而,如果學生缺乏經驗,欣賞水平不足,就可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體會到這些思想和情感。所以,教師在閱讀方法指導工作方面,要引導學生專注的進行文章的閱讀。專注性是讓學生有效地去收集更多關于文章本身信息的心理狀態(tài)沒有專注,學生注意力分散,便很難將關鍵的信息緊緊抓住。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在提高欣賞水平方面,善于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經驗,將這些以往所學習的知識和觀點融合進去,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的假設題型閱讀,通過對比和同化認同等過程,這樣他們就能夠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當然,欣賞一篇文章,必然需要透過語言文字,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豐富的畫面,這充分結合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的發(fā)揮,只有想象能力充分地參與進來,學生才能體會到閱讀的美好和廣博。因此,正是需要通過這樣閱讀的過程,學生才能與教師在思想上有更多的交流,在情感上有更多的融合,通過方法的指導給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讓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事半功倍。
二、通過比較的方式指導學生的閱讀過程
通過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聯(lián)系新舊的知識,聯(lián)系以往所學習到的表達方式,實現(xiàn)以往知識和經驗的遷移,從而提高當前閱讀任務的閱讀效果。正是因為學生具備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儲備,才能使得比較閱讀的方法產生效果。也正是因為此,閱讀的過程才能夠逐漸的形成累積效應,就像滾雪球一樣,讓學生的知識體系越來越龐大,讓他們的詞匯量也越來越豐富,對于語文學習的信心也更足。
另外,在閱讀方法指導方面,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需要尤其在運用比較方法的時候,將那些題材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生就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內容的同時,揣摩其中所滲透出來的技巧,所以,從綜合能力提高方面,比較性閱讀無疑可以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同樣是寫人的文章,但在表達的主題方面,經常是不同的。教師在講解不同主題的文章,是要讓學生通過總結主題方面的不同,去揣摩作者在寫人方面的主要意圖。并且透過語言文字去理解作者寫作時的心境。通過這樣的比較性閱讀,也讓學生理解寫作是一種表達自己內心主題和思想情感的過程,在寫作的時候,心靈是無比自由的。而相比較之下,很多學生寫作過程中相對比較死板,思路很難放開,因此,通過這樣的比較性閱讀,讓學生在寫作方面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和靈感。
三、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閱讀活動
閱讀可以看作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所謂的探究閱讀就是指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提倡學生以個人或者集體的方式通過質疑、探究與討論等方式獲得知識技能。在語文課本的學習中,有很多的文章,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是帶著強烈的疑問以及一探究竟的欲望進行閱讀的。那么,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探究性的閱讀中,他們心中是帶著怎樣的疑問,從而一步一步的通過閱讀一個個的文字,來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并且到閱讀的最后,自己的疑問是否得到了解答。雖然有的時候,學生會因為某個字或某個成語不認識,不理解,而干擾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在讀完一篇文章之后,內心的疑惑都會得到解釋。因此,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能帶有一定的問題去進行閱讀,這樣他們就能夠比較快速的抓住關鍵性的信息。尤其在做一些閱讀理解方面的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先看文后的問題都問了什么,然后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這樣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能夠敏銳的捕捉到相關信息,從而快速地將閱讀理解題目進行解答。
總之,閱讀教學要把握從課內到課外這條原則,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蔣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