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勤利
摘 要:素質(zhì)教育提倡的是“輕負高質(zhì)”。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xiàn)“輕負高質(zhì)”呢?要從學生的積累入手。語文的學習就是積累的過程,學習語文靠的是積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跟他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讓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積累呢?
關鍵詞:輕負高質(zhì);積累;加法;減法;乘法;除法
素質(zhì)教育提倡的是“輕負高質(zhì)”。所謂“輕負”,是指學生所接受的學習任務;“高質(zhì)”,是學生所享受的有效的學習收獲。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xiàn)“輕負高質(zhì)”呢?
我認為要從學生的積累入手?!昂穹e而薄發(f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钡榷几嬖V我們一個道理:語文的學習就是積累的過程,學習語文靠的是積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跟他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積累的知識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無論對于讀書還是寫文章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讓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積累呢?
一、日積月累做加法
積累是一項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的工程。它是知識不斷疊加的過程,一點一點地積累,一天一天地累積,形成了語文知識之和,由此可見,積累是一種加法。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可以這樣做:課文中常常會有一些好詞好句,一些令學生讀了記憶深刻的句子,我們就在這些地方做文章,讓學生有意識記,長此以往,學生的記憶庫里便有了詞句的積累。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加上教師的有意引導,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在課外閱讀中自覺運用,看到好詞好句,他的潛意識就會提醒主人把它貯存進記憶庫。學生通過這種長期系統(tǒng)的練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連續(xù)加法”的良性態(tài)勢,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能力一定也會提高。如學習關于描寫春天的課文時,學生積累了描寫春天景物的詞句,以后他看到其他文章中描寫春天景物的自然而然地進行記憶,這樣一來,記憶庫中關于春天的詞句會越來越多。
二、棄糟取精做減法
我們知道,學生的積累大多來自課外閱讀,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做加法,更要教會學生善做減法。教師在指導學生積累的過程中,最好能給學生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比如看哪一類書適合哪個年齡段,去看看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讓學生不覺得看得書太過膚淺或深奧,讓學生懂得舍棄一些不合適的書或內(nèi)容,減少盲目的積累。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推薦一些有聲讀物和圖畫書,這可幫助這一階段的孩子逐漸過渡到自主閱讀階段;也可以推薦一些簡短的童話故事,閱讀的重點是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親愛的笨笨豬》《不一樣的卡梅拉》《長襪子皮皮》等。對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帶有探究性的、有一定深度的課外讀物,如《丁丁歷險記》《我家來了外星人》《希臘神話》等,以保持學生的閱讀熱情,達到長效的積累。對于高年級學生可推薦《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紤]學生看原著,可能會覺得頗有難度,如果讓他們看普及本,可能又少了原著的原汁原味,營養(yǎng)價值大打折扣。這時,教師要善做減法,選取一些經(jīng)典的章節(jié)介紹給學生閱讀,舍棄一些晦澀難懂的內(nèi)容。這種看似減法的課外閱讀,其實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提高了積累的效果。
三、觸類旁通做乘法
積累只是一個過程,它的目的在于運用,在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于增強語文學習能力。如果我們能做好這一道乘法,就一定能讓積累事半功倍。例如今天學習了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就讓學生找描寫春天的古詩來串燒,明天學了成語故事,就讓學生搜集成語故事來交流。如教學《詠柳》時,讓學生誦讀《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等描繪春天美好景色的名作;教學《亡羊補牢》時,向?qū)W生推薦《杯弓蛇影》《完璧歸趙》等成語故事,這樣一篇課文帶出相關或相同類型的知識,學生在接觸的過程中,觸類旁通,知識的積累會成倍增長。
四、合理分配做除法
很多時候我們教師總是急功近利,強迫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積累來應付考試。比如讓學生死記硬背“AABB”“ABAB”“ABAC”類型的詞語。這種強制性的,沒有經(jīng)過學生主動消化的積累,是不具備生命力的,也很難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幫助。要想讓學生的積累主動性、合理性,教師要學會做除法。就拿課外閱讀來說,現(xiàn)在的書籍林林總總,好書如云,想讓學生把所有的讀物一網(wǎng)打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如何把它分配到不同的學期,不同的年段,什么時候讀童話,什么時候讀兒童文學,什么時候讀名人傳記……教師應該有一個完整、全面而又合理的計劃,這樣學生閱讀得輕松,積累得愉悅。
“語文的學習就是積累的過程,學習語文靠的是積累?!边@不是一句口號,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過程,是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的過程。我堅信,“積累——語文教學的綠色通道”一定行得通!
參考文獻:
[1]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李利衛(wèi).素質(zhì)教育教學新探[M].中華國際出版社,2000.
[3]馬笑霞.語文教學心理學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4]吳立崗.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中央電大出版社,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