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成榮
摘要: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將自主學習的思想貫穿于整個化學教學過程.本文從情境設計、自主探究、轉變課堂角色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情境設計?自主探究?課堂角色
一、情境設計——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動力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1.化學史教學,以“情”激發(fā)興趣.化學史以其豐富的內容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供了生動有趣、充滿哲理的素材.如在純堿教學時,可以介紹我國化工專家侯德榜的事跡,他從小熱愛祖國,焦慮舊中國的科學落后、貧困和軟弱.于是,他發(fā)奮學習,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公費留美學習.學成之后,他放棄了國外高薪聘用和優(yōu)越的科研條件,毅然回到祖國.回國后,他潛心研究制堿技術,發(fā)明了“侯氏制堿法”,這為我國純堿和氮肥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并榮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獎.通過科學家事跡的介紹,強化情感教育,使學生明確科學知識的力量,只有掌握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
2.課堂導入,以“境”激發(fā)興趣.高爾基曾說過:“開頭第一句是難的,好像音樂里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因此一個成功的課堂導入,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可使整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得和諧自然.如在學習“化石燃料”時,教師可以用“小明種魚” 來導課.9歲的小明,很愛琢磨問題.有一天,他的媽媽給他講了煤和石油的形成過程.他悄悄地在花園里埋下一條魚和一根木棍,想看看它們能不能變成煤和石油.然后,他每隔幾天去看看,想知道究竟什么時候它們能變成煤和石油.此時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師因勢利導,師生共同學習化石燃料.
3.優(yōu)美語言,以“美” 激發(fā)興趣.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也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講“鐵的性質”時,可用以下一段文字來描述:我的名字叫鐵,符號是 Fe.有人說我外表長得很黑,其實我很白;有人說我丑,其實我很溫柔,但遇到水和二氧化碳兩個“家伙”,我會“遍體鱗傷”;純氧中,我會劇烈燃燒,納米會讓我更瘋狂;遇到稀鹽酸或稀硫酸,我會生“氣”;碰到硫酸銅溶液,我會變“色”.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學生能夠體會到化學知識也可以像文學作品一樣,讓人感覺到語言表達的美,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喜愛化學,情緒高漲地自覺獵取化學知識.
二、自主探究——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核心
1.設計探究性問題.良好的問題情境容易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興趣,以問題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激情,是探究活動成功的先決條件.
2.改問題為探究.初中化學中有許多知識是通過問題討論而得到的.例如,我們可以把“空氣的捕捉”由問題教學變?yōu)樘骄啃越虒W.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何捕捉到本班級教室里的空氣”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如用一個癟的塑料袋收集,用注射器收集空氣……教者順勢提出:“如何將一個集氣瓶中空氣捕捉到另一個集氣瓶中呢?”此時學生由于受到上一個問題的啟發(fā),就能在老師適時地引導下,設計出正確的收集方案.
三、轉變課堂角色——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催化劑
1.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課堂上要處處設疑,形成認識沖突,刺激求知欲望.從常見燃燒現象來揭示現象本質,從實驗探究中引導學生歸納燃燒的條件,從需要氧氣到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不需要氧氣,從燃燒產物單一到的木炭燃燒產物有兩種,直至有機物燃燒產物的預測,最終通過鞏固練習和總結,不斷地構建認知沖突,思維不斷地深化,讓學生全面了解燃燒.
2.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主動參與,分工協(xié)作,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例如,在“測定氧氣的含量”教學中,可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讓學生熟悉拉瓦錫實驗思路,再小組合作設計許多測定方案.如用磷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蠟燭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等等.
總之,學生不僅要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要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的有責任感的人.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