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華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針對基礎薄弱學生基礎知識欠缺,對歷史教材不熟悉的實際情況,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者自修課時間,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挑選聲音洪亮、音質較好的學生朗讀歷史教材,其他學生邊聽邊看教材,朗讀后進行及時的總結概括的教材閱讀方法,可以增強基礎薄弱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熟悉教材并建構起歷史知識的框架體系,提升其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學習成績。
關鍵詞:歷史教學;基礎薄弱學生;教材朗讀
高中歷史學習中,基礎薄弱學生表現(xiàn)為歷史基礎知識欠缺,課堂表現(xiàn)不積極,對歷史科目的學習缺乏興趣,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差,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等共有特征。關注基礎薄弱學生的學習,提升其學習成績,是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要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從歷史學習的最基礎處入手,打牢歷史基礎知識是必要的前提。引導基礎薄弱學生閱讀歷史教材,熟悉教材,建構起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是打牢其基礎知識的一個較好的途徑。
歷史教材是學生獲得系統(tǒng)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但實際教學中,教材往往又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讀本,尤其是對歷史本身缺乏興趣的基礎薄弱學生,就更不愿意閱讀教材了。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嘗試讓部分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邊看教材邊聽,閱讀過后進行及時總結的方法,在打牢基礎薄弱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朗讀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在學生中挑選朗讀者。嘗試過兩種方法,一種是給學生分配任務,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另一種方法是在班級里挑選聲音洪亮、音質較好的學生來朗讀。前一種方法,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尤其是對歷史本身缺乏興趣的基礎薄弱學生,分配任務帶有強制性地讓其去閱讀,去熟悉教材并在同學面前朗讀,有利于增強其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朗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聽的效果并不是太好,會出現(xiàn)部分學生朗讀聲音較小,吐字不清,甚至有出現(xiàn)不認識字、讀錯字的情況,聽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其中。后一種方法,挑選音質較好的學生來朗讀,對被挑選到的學生,雖任務較重些,但在朗讀中,其他的學生以一種欣賞的角度來參與其中,跟著朗讀來看教材,來理解教材,效果則好得多。
閱讀的時間和地點選擇也很關鍵。因基礎薄弱學生對歷史課程作業(yè)完成也不太用心,最初的嘗試是將對教材的閱讀作為作業(yè)的一部分,讓其課堂時間外熟悉教材再朗讀,這樣閱讀教材就成為了他們作業(yè)的組成部分,但讓課堂時間外去閱讀,因其本身的學習自覺性不高,收效甚微。安排課后閱讀的方法,對基礎薄弱學生來說,是不太可行的,就只有利用自修課時間或者課堂時間了。剛開始,主要是利用自修課的時間,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進行集中閱讀,后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也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學過的課文需要閱讀,新課也需要閱讀,對學過的課文,主要是進行復習鞏固,新課則是帶有預習性質的閱讀。閱讀一課所花費的時間,以人民版教材為例,大約在五至八分鐘,這一時間作為新課前的預習準備是比較合適的。新課的閱讀是作為預習知識學習的預習,只讀一遍就可以了。學過的課文的閱讀,則是復習鞏固,需要反復地進行,練習得多,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也會相應的增加。
學生閱讀后,對教材知識有初步的了解與掌握,及時的總結也很關鍵。當前教材的編寫是以學習專題的形式編寫的,這種編寫方式從教材的角度,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一個方面的系統(tǒng)知識,但歷史的時空觀則在教材本身就體現(xiàn)得明顯了,總結時對知識的縱向橫向的聯(lián)系上需要特別強調。每一課教材都有正文與補充文,學生閱讀主要是正文部分,熟悉教材則不能只停留在正文部分,補充文也很重要,總結時也同樣要對補充文的知識進行強調,強調其對于正文知識的重要性。剛開始,總結主要由教師負責,內容主要是對課文基礎知識的一個框架梳理,有利于學生形成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這種總結,不管是對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較為重要,讓教材的閱讀不僅停留在讀的層面上,總結是知識升華的過程。后來,隨著對教材的逐漸熟悉,將總結交給學生,采取提問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學生在總結中需要去思考教材的知識結構,教材的內容安排,需要對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聯(lián)系,經過訓練,學生對教材的知識就更加熟悉了。
學生朗讀帶著其他同學閱讀教材,閱讀過后進行及時的總結,基礎薄弱學生對教材逐漸熟悉,并掌握高中歷史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建立知識體系與框架,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歷史成績也漸漸的提升。在基礎薄弱學生中進行這樣的閱讀訓練,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A薄弱學生,有其特殊性,教學也要從這種特殊性出發(fā),制定出適合于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方法,才能在提升其成績上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2]王在勇,尹曉騰.學困生轉化理論與實踐[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