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開課是教師進行教學經驗、教學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教師展示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平臺。近期,筆者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公開課。本文將以“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課時為范例,談談如何上好公開課。
關鍵詞:公開課;備課;師生互動;教師語言
公開課是平日課堂的一個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是平日課堂的一個縮影,是平日課堂的一個去粗取精后的再現(xiàn),是每位教師展現(xiàn)教學思想和教學能力的舞臺。近期,筆者參與學校組織的一次公開課。通過這次公開課,我認為要想上好一節(jié)生物公開課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精心備課,預設教學目標
教師要上好課,就需要先備好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備課,不僅僅是備這堂課的內容,更要做到全局把控。要想備好課,必須做到“三知”。
(一) 知教材
既有對全套教材的全面了解,也指對所講授篇幅的深入把握。只要這樣,才能全面的設計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重難點,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更有效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 知學生
教是為了更好的學,學生能掌握本課內容并拓展延伸才是最終目的。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的認知情況、心理素養(yǎng)、學習興趣等,才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三) 知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個人魅力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有經驗的老師一般是非常注重研究教學方法的。常規(guī)課堂中的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時小結在課堂上都是要有體現(xiàn)的,如何將每一環(huán)節(jié)講得出彩,就需要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生物必修1整體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知識是重點部分?!吧顒拥闹饕袚摺鞍踪|”較全面地介紹了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為后面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做鋪墊。物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對理解細胞的結構基礎有著重要作用,為必修2關于基因的表達部分奠定基礎。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酶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識,我計劃利用1課時來完成。我授課的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處在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期,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但是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而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抽象的內容。這課中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復雜、抽象。因此,依據教學要求,根據學生認知情況,我制定教學目標,并將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上課之前,我先分發(fā)“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課的導學案,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工作。
二、 以生為主,關注互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一言堂,側重教師的教,一節(jié)課的主角永遠是教師,可以說就是教師的“獨角戲”。新課改實施后,更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改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宰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領者、合作者。
由于提前分發(fā)導學案,學生可以有效地做好預習,熟知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我已經在上課之前了解到了學生的疑問。因此,我又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適當地調整了教學思路,決定在課堂上采用問題驅動法、直觀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整個課堂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真正參與進去,成為課堂的主人。由于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如果只是單純的講解,收效甚微。于是我采取游戲的形式,請一定數量的學生分別排成1隊、2隊、3隊……,讓每一位學生充當一個氨基酸,通過手拉手形成肽鍵,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逐一統(tǒng)計氨基酸數、肽鏈數、肽鍵數及脫去水分子數,總結規(guī)律。在游戲中,既掌握了教學重難點,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巧用數字化,提高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大致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目前,多媒體網絡技術已經普遍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了。我校采用的是“數字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講授“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之前,我通過網絡發(fā)布作業(yè)、導學本,并設定好完成時間,從而既可以監(jiān)控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又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上,運用數字化教學的圖畫、視頻展示功能,給學生“神奇的小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本課的學習興趣;運用數字化教學提問功能,隨機提問學生,有利于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運用數字化教學中的互動功能,隨時了解學生的掌握功能;運用數字化教學中的考試模式,在授課結束后,以檢測形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 錘煉教學語言,嚴謹科學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就必須通過教學語言。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要通過生動形象地表達、精辟到位地分析,舉一反三地推理,恰到好處地點撥,把學生帶進知識的海洋,從而“更好的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服務”。于漪老師說:“語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學生?!痹谏锝虒W過程中,教師本人應該以飽滿地激情和熱情,去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輕松地教、學生快樂地學。
一直以來,我在講課過程中,不自覺的會有一些口頭禪。對于這些口頭禪,我向來是不以為意的。在講授公開課之前,一位老教師點到了我的這個問題。于是,在正式講課時,我格外注意這個問題,使用一些風趣幽默而又不失嚴謹科學的教學語言,可謂是“錦上添花”。
五、 化解尷尬,應對突發(fā)事件
真正的課堂教學,并不一定會按照教師預設的情景進行。在公開課中,可能會出現(xiàn)課件播放不流暢、師生互動不默契、教學任務不能全部完成、教師說錯話等一些情況,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理性對待,沉著應變。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公開課作為眾多優(yōu)秀課堂的縮影,其中的“精彩”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自自然然的。要想上好一節(jié)生物公開課并非易事,需要我們每位教師仔細加以研究、千錘百煉。
參考文獻:
[1]張偉.如何上好生物公開課[J].中學生物教學,2012(Z1).
[2]董洪軍.優(yōu)化中職生物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教研版),2012(9):31.
作者簡介:
陳冰冰,講師,河南省平頂山市,平頂山市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