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小博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難”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以我校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現(xiàn)狀調查結果為依據(jù),總結、分析了留守兒童監(jiān)護、學習、心態(tài)等基本情況及其存在的問題,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提出了教育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生活狀況;教育對策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及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村外出務工或經商人數(shù)增多,由此而形成的農村留守兒童也成了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其生活、教育、成長等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2018年,調研組費時3個月,走訪了54名留守兒童家庭,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家長與孩子見面次數(shù)較少,缺乏溝通交流機會,電話交流成為主要渠道,每天、每周、每月能主動給孩子打電的家長分別為6%、21%和42%,其余31%的家長則很少過問孩子生活、學習情況。家長缺乏表達情感的方法,只有36%的家長能夠在孩子生日或節(jié)假日主動給孩子郵寄禮物或表示祝賀;當孩子有訴求時,多數(shù)家長是給孩子多給零花錢,很少與孩子進行心理交流,缺乏對孩子情緒的疏導和理想、信念的影響力。代理監(jiān)護人大多數(shù)農事活動較重,普遍側重于孩子的吃、穿、用度和安全,對學習、交友、心理、校外活動等方面的監(jiān)管基本處于無能為力和放任自為的狀況。
二、主要問題與成因分析
1.親情缺失,性格缺陷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需要父母的“愛”與陪伴,以解決他(她)們適應上的困難。因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忙于掙錢養(yǎng)家,不能與孩子經常生活陪伴,依靠單親或代理監(jiān)護,孩子心理關愛缺失,親情、家庭意識逐漸淡化,思念與等待經常伴隨著焦慮、緊張、無助等情緒的困擾,致使一些孩子面對生活、學習等問題時無所適應,自我封閉,逃避現(xiàn)實“存在”,性格變得孤獨、內向、自卑、不愿交際等。
2.學習敷衍,童心扭曲
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部分兒童存在一些不良習氣或嚴重不良行為,對兒童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長造成極大危害。有些家長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對孩子多給“零花錢”進行所謂的“補償”,導致產生“讀書無用”、攀比金錢、過早“成人化”等錯誤想法和言行,孩子天真、善良、夢幻般的童心多少有些扭曲。還有很多監(jiān)護人年齡偏大、觀念陳舊、文化程度低、勞務負擔重,或心理溺愛、或怕“落抱怨”等,很大程度上對孩子平時的學習和管教也是力不從心、放任自為。
三、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加大政府宏觀管理力度
一是目前農村學生趨向中心小學和完全小學集中,應加大投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完善寄宿制教育辦法,大力推進普惠性幼兒教育,使留守兒童融入集體管理環(huán)境之中,克服監(jiān)護管理上的困難。
二是完善相關法規(guī)制度,健全農村教育保障機制。在法規(guī)制度設計上,對兒童父母作為法定監(jiān)護人的相關義務應進行細化,要特別強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和監(jiān)護責任,對家長形成有效約束。要持續(xù)凈化校園周邊環(huán)境,治理好農村文化娛樂、網吧和圖書市場,防止青少年兒童受到不良影響。呼吁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qū)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對目前農村出現(xiàn)的“代理家長”“托管中心”等針對留守兒童的代管機構應于限制或規(guī)范管理,防止家庭教育邊緣化。
三是充分發(fā)揮宣傳輿論的引導作用,加強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廣泛發(fā)動社會人士關心留守兒童,規(guī)范開展資助幫帶活動;充分發(fā)揮農村基層組織的優(yōu)勢,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及外出務工人員的聯(lián)系制度,形成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格局。
2.完善學校教育管理機制,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一是創(chuàng)新載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和主題班會等,培養(yǎng)學生感知、適應、動手能力;充分利用入學、入隊、入團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安全教育,增進孩子們的團結、互助、友愛之情。
二是堅持育人先育德,強化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章》《中小學德育大綱》的要求,把思想品德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貫穿到相關課程學習和班級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在人格上學會自尊、生活上學會自主、成長中學習自強。
三是定期召開家長會,開設親情電話。家長會要更加注重交流學生在生活、交友、心理、監(jiān)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共同制定一個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輔導方案,并在實踐中督促落實,不斷交流改進,形成長期幫學機制。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家長檔案,開設親情電話,要求家長經常主動與孩子進行親情交流,緩解孩子心理焦慮情緒,把注意力放在學習和集體活動中。
四是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開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讓孩子感受關愛的幸福,要從具體事例引導孩子去關心父母、家人和同學,才能體會家長、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引導孩子克服孤獨和焦慮,建立安全感。其次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激勵孩子建立自信心,克服因“失敗”帶來的自卑、自負情緒,要以關懷的方式明確指出孩子行為上的缺點,告訴孩子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既不可回避問題,又不可嚴詞訓責。再次要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時刻關心、幫助他(她)們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使孩子與老師成為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學校對有實際困難、有進步表現(xiàn)、學習較差的留守兒童要通過物質資助、表揚激勵、走訪家長等關愛方式建立起信任與親和關系,鼓勵孩子與老師交流溝通,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學習困難。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