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下的素質教育中,人們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層面的提升,其中情感藝術教育就是其中的教育重點之一,而通過音樂課程培養(yǎng)又是對該方面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探討的就是在音樂課程中,注重聲樂演唱中的情緒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音樂;聲樂演唱;情緒運用;學習質量
一、聲樂演唱中的情緒應用在音樂課中的重要性概述
在小學的音樂教育中,小學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還尚未成熟,通過聲樂的情緒表達,讓學生不僅僅完成了自身情緒的抒發(fā),更是教導學生掌握了一種高質量的情緒表達發(fā)泄方法,這對于學生的一生都是實用的。
從音樂本身的角度來看,聲樂中蘊含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很大程度上源于創(chuàng)作者本身蘊含的情緒表達,而演唱者的內心情感和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表達達成一致時,往往才能展現出聲樂的靈魂美,這也是聲樂的藝術性體現,學習品鑒聲樂的內在情緒,實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設身處地地融入他人的情緒體驗中,并得到情感的升華,可大大提升學生對于情緒的理解能力,對于他人以及社會的包容能力,從而讓學生更加溫文儒雅,這就是聲樂中的情緒的魅力所在。
二、在小學聲樂演唱實現情緒應用的策略
在音樂教育中,注重對于情緒培養(yǎng)的重視,是將課程提升到精神高度的必要措施,這是更超脫于傳統(tǒng)的簡單的演唱課程的高級體現,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實現小學生的精神升華,也是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高層面要求。在具體的實現上,要注重以下幾點:
1.加深學生對于聲樂中情緒的理解
在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課上,很多小學生都認為,其學習任務是完成教師對于當前課堂的音樂聲樂的演唱即可,而忽視了對于聲樂內在的情緒的理解,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實現對音樂情緒的教學,首先需要學生本身意識到音樂聲樂除了歌詞和曲調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情感層面的存在,這是實現聲樂中情緒應用的前提。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做好聲樂教學前的背景剖析和理解,為學生展示更詳細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的認識從簡單的音樂學習中上升到對于為什么學習和學習對于自我的精神提升的高度認識上,就比如在小學必學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tǒng)的上課即開始演唱的教學模式,而是先為學生介紹《義勇軍進行曲》的背景,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問題,需要盡量以直白淺顯的語言為學生描述歌詞大意,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表達的情感的大體方向,并帶領學生品味情緒的速度、力度、風格等方面的方向所在,這些相關知識的認識,可大大提升學生對于音樂背后的情緒的理解。
2.提升聲樂教學中的情緒表達
基于小學生本身模仿能力強、學習速度快的特點,提升在聲樂教學中的情緒表達過程,可很好地提升最終的學習質量。
首先在教師方面,教師應當立足于自身對于音樂背后的更完善的理解上,率先為學生奠定情緒的基礎方向,依然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在第一遍的教學中先進行完整的情緒范唱,在此次演唱中,教師應當充分表達出激昂、熱血、壯烈的情緒,體現出一種時代危機感,以此感染學生,讓學生掌握到該歌曲的大致演唱方向。又比如在《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中,除了較為愜意自然的曲調外,還有溫暖的懷念融入其中,在進行教學時,可激發(fā)學生通過回憶自己與外婆之間的往事來奠定感情基調。
3.結合經典組織合唱,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共鳴
由于情緒是可以相互感染的,結合該方面的特點,教師可以在結合經典演唱的范例下,組織學生進行合唱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共鳴,從而實現學生的情緒的全面升華,比如在《踏浪》這首歌中,表達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通過全體合唱,可奠定課堂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在教學任務上單單完成簡單的聲樂教學任務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其情緒所在。情緒作為人類共同的語言,它不分年齡,不分地域,不分國籍,那么在情緒的教學上,教師就應當站在和學生對等的地位上進行深入的教學,在演唱中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的“師威”而刻意壓制自己的情感,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與學生一起歡笑,在激昂的氛圍中與學生一起熱血,在懷念的氣氛中和學生一起懷想,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情緒引發(fā)學生的情緒共鳴,以少部分學生的情緒引發(fā)全體學生的情緒共鳴,這是聲樂教學中實現情緒教學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付璇,游曉.試論聲樂演唱中情緒的應用[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6):109.
[2]鐘巧珍.基于聲樂演唱中情緒的應用研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11):92.
作者簡介:裴海全(1975.06—),男,漢族,甘肅隴西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教學。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