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金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在城市打工的農村勞動力人數(shù)也在不斷增加,使得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認識不斷上漲,而這就導致了很多農村初中學生缺乏家庭教育,形成了很多不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教師以及家長應該重視這一問題?;诖耍疚木娃r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農村中學;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引言:
眾所周知,初中階段是學生性格形成、健康成長以及樹立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對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根據(jù)對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很多農村初中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師缺乏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視,使得很多農村初中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是很好,對此需要家長與教師的重視。
一、導致農村初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作為學生成長和教育的主要場所,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道德品質以及性格形成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目前很多農村初中學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家里可能只有爺爺奶奶,或者在學生住宿,使得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課外會沒人監(jiān)管,這就很容易使學生心理上出現(xiàn)問題,在遇到挫折或者困難的時候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并且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無法及時被糾正[1]。加上初中學生的自制力相對薄弱,缺乏自我認知和自我改正的能力,很容易會養(yǎng)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如,學生會沉迷于電子游戲,甚至被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走上歧途。
2.學校的教育以及監(jiān)管不足
作為學生成長和教育的另一個主要場所,學校的教育同樣對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農村初中的實際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對于學生全面、客觀的分析,沒有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使得農村中學對于學生的教育與監(jiān)管不足,導致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二、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
1.從轉變學生的思想認識開始
一般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在學習、實踐中逐漸產生和形成的,教師在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時候,要分清是無意還是有意的。由于農村很多學生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懷,他們有時候的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為了能夠引起家人、教師的注意。教師需要基于有意為無意、無意于無形的原則,在學生的思想認識上入手,與學生進行真誠溝通,要明確改變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工程,要做到有耐心、有誠心以及有信心[2]。
2.構建班級和學生的量化管理機制
農村初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養(yǎng)成,以及糾正都是一個長期過程,是復雜且系統(tǒng)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開展過程中,將其內容盡可能的細化、分化以及實化。例如,可以將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氛圍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在將這三方面內容進一步習慣,如學習習慣又可以氛圍上課的習慣、預習的習慣、復習的習慣以及課外學習的習慣等?;诖?,教師在根據(jù)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進行量化考核,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就不會受到教師的變化而轉變,使其落實到了每一節(jié)課、每一天,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3.加強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聯(lián)系
眾所周知,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因此,需要加強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聯(lián)系,教師應該主動與學生家庭建立聯(lián)系,與學生的父母加強溝通交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可以達成一致[3]。同時,應該與當?shù)氐墓ど?、公安以及文化管理部門等建立聯(lián)系,對學校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整治和管理,并邀請相關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等到學校講座,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4.將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作為學校的首要任務
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對此的不重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學生字跡潦草、隨意曠課等習慣,都是學生缺乏足夠重視所導致。因此,學校需要將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作為學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應該對學生的各方面習慣進行經(jīng)常的評查、監(jiān)督,并將結果向家長反饋,這樣才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初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5.開展積極向上、健康的學校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教育應該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中,這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學??梢岳门e辦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讓學生理解規(guī)范、接受規(guī)范、形成規(guī)范。比如,可以舉辦“向不文明行為告別”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從思想意識上可以逐漸改變。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向全校師生展覽養(yǎng)成教育中的先進優(yōu)秀個人,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6.提高認識,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最好的榜樣就是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教師,學生與教師的接觸也是最為頻繁的,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農村中學教師應該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影響學生的感情、行為以及思想,讓學生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的職責也不應該只是教授學生基本內的學科知識,還需要教育他們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如禮貌待人、使用文明語言、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等,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并且可以要求自己站在育人的角度開展教學。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及及時的糾正,很可能會對學生的未來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甚至會危害的社會。因此,必須及時針對農村初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糾正,這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作為學生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應該首先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共仁. 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2):16-17.
[2]劉妙靈. 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J]. 明日風尚, 2017(21):24-25.
[3]蒙春竹. 農村中學留守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策略初探[J]. 吉林教育, 2017(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