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黎雅
摘 要:日常交談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以問答或?qū)υ挼姆绞脚c他人進行的一種口語交際的活動,這種交往可以讓幼兒更快的找到伙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刻意去講話,正是這種自然,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言語交往機會,使孩子們能夠通過實踐,練習和發(fā)展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為家長、教師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關鍵詞:日常交談 語言教育 談話契機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8-0232-01
在幼兒園中,幼兒一定會和語言打交道,并且還會貫穿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鼓勵、總結、引導讓幼兒的語言表達更具有藝術性。
1 把握隨機性談話的契機
在各種活動中,教師總會和幼兒進行互動,這些都可以在無形中增強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比如在晨間活動的時候,讓幼兒說說上學來的路上看到的事情,高興的、難過的都可以一起來分享,還可以講講晚上媽媽給你講了一個什么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把這個故事說給老師和小朋友們聽一聽;在學習怎樣洗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幼兒邊洗邊念兒歌:“挽起衣袖來洗手,輕輕打開水龍頭,小手小手沾沾水,擠一擠洗手液,搓出許多泡泡來,手心手背都要搓,清水沖沖變干凈”;在準備午餐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幼兒說說今天吃了什么,這些菜分別都有哪些好處,哪些營養(yǎng);游戲中讓幼兒說說自己在玩什么游戲,可以讓幼兒介紹一下他的游戲玩法和規(guī)則,這些生活中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誘發(fā)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 創(chuàng)造多想互動的情境,營造語言交談的氛圍
人際交往并不是空談,而是教師在和幼兒講話的過程中會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以此來和幼兒拉近距離,這樣使得幼兒不害怕說話、不害怕交流,也會愿意和教師進行語言交談。
2.1 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是教師與幼兒之間溝通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各種活動都能夠為幼兒提供語言交往的機會。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言語交流質(zhì)量其實并不是很高。教師常常會習慣于自己講,而讓幼兒聽,很少能夠顧及到幼兒的想法和感受,也很少會去理會幼兒自己所想要表達的見聞及體驗,常常會缺乏與幼兒溝通和交流的想法和技能。因此,要促進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語言的交流,我們教師需要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點:
第一,和幼兒像好朋友之間一樣說話、交流、溝通。語言交際其實是相互的,而不是獨立的,聽和說就像是一對友好的雙胞胎。不能只是一個幼兒不停地說話,而讓另外一個幼兒一句話都插不上話,這樣的交流、溝通其實是沒有一點效果的,我們鼓勵幼兒要去交流、要大膽的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不要膽怯害怕,因為只有讓幼兒愿意說、想說、敢說、能說,他們才真正的有了自己的思想、思維,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語言交流活動。
第二,為幼兒提供有效的語言示范。教師需要組織很多活動,教師的一言一行常常會是幼兒模仿的良好素材,因此我們教室必須要做一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加強我們的說話藝術,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語言創(chuàng)造者。另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各種物品,比如餐具、玩具、家具、書本、蠟筆各種物品,及時的去介紹和物品相關的名稱、知識、作用、使用方法等,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正確地語言表達。
第三,耐心的去傾聽幼兒的談話內(nèi)容以及幼兒想要表達的意思,及時的給予鼓勵和糾正、引導。幼兒在講話的時候我們老師要去專注他們,適時地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適合適的指導。比如隨時鼓勵幼兒養(yǎng)成積極的說話態(tài)度、擁有正確地語言行為和習慣,當幼兒講話不清楚、邏輯不清楚的時候,需要成人迂回的去糾正,從而使幼兒講話更清楚、流利。
2.2 生生互動
這是幼兒和幼兒之間成為好朋友的方式,幼兒的年紀都差不多,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語言話題,同時他們的認知水平也差不多,思維方式和發(fā)展水平都非常的接近,因此他們的互動也更為生動、有趣。因此在游戲的過程中,要促進幼兒之間的有效語言交流,教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給幼兒嘗試語言解決問題的機會。幼兒在交往的過程中產(chǎn)生矛盾和爭執(zhí)是很正常的,這時,及時不必因擔心或緊張而一語定案,應該給幼兒嘗試運用一定的語言技巧來協(xié)調(diào)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幫助幼兒在主動的協(xié)調(diào)中成為語言的建構者。
第二,尊重幼兒之間的談話。想讓幼兒說話有涵養(yǎng),教師就要力求自己說話規(guī)范、內(nèi)容健康;在對待幼兒說話的態(tài)度上要善于及時反饋,不隨意打斷兒童的說話,特別是在個別幼兒說話不清楚,東一句西一句,斷斷續(xù)續(xù)不連貫時,不要表現(xiàn)出不耐煩和不想聽的態(tài)度,甚至打斷他的說話,這些不友好的行為幼兒是會模仿的。所以,教師不可以打斷幼兒講話,而且還要善于引導幼兒養(yǎng)成不打斷他人說話和不插嘴的良好習慣。
2.3 促進群體之間互動
群體之間的交流是一種跟高境界的互動,因而對幼兒的要求也更高,因為每個人都是群體中的一份子,在群體中可以增強幼兒的集體感,讓幼兒心胸變得更寬廣,不再是自私的,也有助于相互成長和促進。
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讓這一組和另外一組一起來互動,組織幼兒進行討論、打擂臺或辯論等。如尋找一些“男孩好還是女孩好”、“膽大好還是膽小好”、“喜歡冬天還是夏天”等幼兒喜歡并能發(fā)揮的題目,讓幼兒辯論。這時,幼兒升出的榮譽感就會變得很專注,并依靠大家的智慧和行動去贏得勝利。這種兒童群體之間的互動會對幼兒提出更多的挑戰(zhàn),也會使幼兒在交往語言建構中更多地收益。
3 觀察分析,順應和推動幼兒語言發(fā)展
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能力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也不一樣,每個幼兒在這方面表現(xiàn)都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在進行語言教育的時候不僅要顧及到全部幼兒,也要照顧到個別能力不太強的幼兒。
日常交往的自然情境中,兒童往往能通過說出的話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有些能夠大聲的講出來;有些問了也不會回答你的問題;有些幼兒不和老師講話,但會和小朋友開心的交流,如果教師能留心觀察,就能動態(tài)的了解每個兒童的言語交往能力和交往態(tài)度。
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要向他們提出略高于他們現(xiàn)有水平的要求,使之能在語言發(fā)展上“更上一層樓”。對于內(nèi)向、害羞的幼兒,教師要主動和他們講話,消除他們的害怕,激勵他們大膽一些。
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契機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只要我們愿意引導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幼兒的語言能力一定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