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乾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111—01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的不同,以形象、具體的情境來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并使學生心理技能得到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如何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升學生參與、關注活動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呢?
一、問題情境
高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富有挑戰(zhàn)性、趣味性的問題更能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教師出示同一個學生不同比例大小的照片,學生看到長、寬擴大或縮小的倍數不等的照片就開懷大笑。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引起了學生思考。教師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學生回答是因為照片的長與寬之間擴大或縮小的倍數不相等造成的。在這里教師并沒有一上來就講比例尺的知識,而是創(chuàng)設生活實景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進而產生學習的需求,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
二、生活化情境
“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huán)境”,這是新教材的意圖之一。安排有關內容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并自己解決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習更具有挑戰(zhàn)性,而且還可以把情境的創(chuàng)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六年級下冊綜合應用課“自行車里的數學”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得出自行車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后齒輪的齒數)。學生經歷了“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基本過程,獲得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總結能力、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實驗型情境
數學較之其他學科有著嚴密的邏輯性,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機會,讓學生運用實物、學具或實驗等,通過擺、量、折、剪、畫等活動,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實驗階段,學生分組操作時,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實驗,親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3倍關系,但是他們不易發(fā)現隱藏在實驗中的“等底等高”這一條件,這是實驗過程中的一個盲點。為凸現這一條件,可借助體積關系不是3倍的實驗器材,引導學生經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層層逼近的過程,對深度信息進行加工,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四、動畫類情境
把新教材的情境圖制作成動畫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形、聲、色、動等功能,使靜態(tài)的畫面動態(tài)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渲染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根據圓面積剪、拼轉化成長方形的思路,把圓柱體變成學過的幾何形體來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通過課件動態(tài)演示圓柱體積公式推導: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拼起來,就近似于一個長方體。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與拼成的幾何形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柱體通過切、拼可以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圓柱體的底面積相等,這個長方體的高與圓柱體的高相等,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