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為了促進學生成績的提升,從而逐漸將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運用到了教學之中。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對于學習語文知識更加擁有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對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為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幫助,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教學。
關鍵詞:非指導性教學;小學語文;優(yōu)化教學
我國在進行教育改革工作之前,所使用的教學方式都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主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因此,教師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關注的是能否準確地把握教材,并且對于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有著極高的重視。相反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掌握卻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如果一直使用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就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成為了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而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推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逐漸將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這種嶄新的教學方法運用于教學之中。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正確的教學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教學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始終堅持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逐漸將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了教學工作之中。而非指導性教學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對于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而在教學的過程中,非指導性教學的主要核心,就是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進行知識的教學。同時教師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要盡量避免命令、指示類的教學方式,需要采用更多的非命令性、間接性的指導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語文成績的提升[1]。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的學習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教師需要通過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指導學生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全文,概述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中心思想的闡述。從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開闊視野,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進步和發(fā)展。
二、運用多樣化的指導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推進,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時,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需要使用非指導性教學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但是由于非指導性教學主張的是老師通過輔助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面的指導。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依據學生的年級、心理和理解能力做出合理調整,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合理掌握教學進度,以及老師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力度,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語文成績,才能推動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2]。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促進學生對于這首古詩理解能力的提升,可以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過后,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方式、渠道搜集有關我國傳統(tǒng)習俗、節(jié)氣等文化的相關文章或名句。從而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自身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的提高,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學生自身的進步和發(fā)展,教師需要使用非指導性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
綜上所述,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自身綜合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非指導性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幫助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能夠使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同時也有利于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白丹.非指導性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4(8):226.
[2]姜顏.非指導性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7,11(26):28-29.
作者簡介:張亞玲,女,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人,1988年出生,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小學高級,就職于浦江縣中余鄉(xiāng)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德育、語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