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抗 焦 揚
( 1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2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 )
持續(xù)的低油價對油氣工業(yè)產業(yè)鏈上游造成嚴重沖擊,使多數企業(yè)經營困難,不少企業(yè)陷入虧損、甚至倒閉;這也迫使其重新審視原有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理念,更新經營方式,認真降本增效,進行結構性改革?!皦氖伦兒檬隆?,經歷了嚴酷生存環(huán)境的洗禮,反倒使油氣工業(yè)增添了活力,不僅逐步適應了低油價的新常態(tài),而且有更強的生命力去迎接正在到來的能源革命,并適應對更高效清潔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新經驗待總結推廣,獲得了不少教訓待認真分析,也暴露出更多問題需要人們去認識和解決。
降本增效提高競爭力,至少可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新。這是最容易看到的,也是短期內即可見效的。二是針對新時期新情況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理念的更新,這往往有較長時期的影響。三是企業(yè)管理體制的改革,全生產鏈更緊密結合乃至重組[1]。從后兩個方面著眼,在中國應對低油價的策略中對勘探開發(fā)一體化這個老問題有若干新實踐、新認識,值得重視,應從新的高度去理解并加以發(fā)展和推廣。筆者擬對此做些分析,以引起業(yè)內同仁的討論。
油氣工業(yè)產業(yè)鏈上游由勘探和開發(fā)兩大部分組成,其中勘探又可分為早期的普查預探和后期的評價勘探;開發(fā)大致可分為產能建設、開采作業(yè)和維持/擴大生產所必需的后續(xù)工程作業(yè)。上述構成反映了上游生產的客觀進程,即勘探開發(fā)程序。在成熟的市場機制下,勘探的最終產品是可作為商品買賣的探明(可采)儲量(這時儲量的買方必然要自己或通過具權威性的第三方對儲量的品質,特別是其在近期內的有效經濟可采性作認真的審視),但目前在中國,勘探開發(fā)由同一個企業(yè)完成,探明儲量可通過內部劃撥直接交到開發(fā)部門使用。
在上述程序中大體上是越向后延伸所需投資越大,因而在一般情況下處于最上游的勘探投入總是偏少。對于獨立的勘探公司來說還體現為融資的相對困難,有限的資金與其所負擔的“開源”重任相比總顯得不足。在低油價下投資總體缺乏時,油氣公司為了生存往往首先壓縮不直接影響目前產量的產業(yè)鏈偏前端的部分,勘探投資則更顯不足。這就更需要強調勘探部門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更深刻地認識油氣賦存的客觀規(guī)律,以有限的資金去運營,以發(fā)現油氣、進而探明儲量。因而對勘探者來說總是要在投資有限的情況下去追求更多的發(fā)現,獲得更多探明儲量??傊?,要求勘探工作有效、高效。這是艱巨的任務,也是勘探者的榮耀所在。
在計劃經濟的背景和勘探、開發(fā)由兩個部門分別執(zhí)行的條件下,對勘探的考核逐漸簡化為儲量指標,進而出現了追求數量而忽視其質量的傾向。中國的儲量規(guī)范中雖然有對探明地質儲量進一步劃分為技術可采儲量和經濟可采儲量的要求,但真正列入考核業(yè)績的卻往往只是探明地質儲量。特別是在具體執(zhí)行中對“可采性”的限定失之過寬,以致出現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探明經濟可采儲量因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無法建產能而長期被擱置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擱置的未開發(fā)儲量的數量及其占探明地質儲量的比例均在增大,以致在布倫特原油年均價高達108.66美元/bb l的2013年,中國原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和累計探明經濟可采儲量中仍分別有82.83×108t和10.17×108t未被開發(fā),未開發(fā)率分別為23.9%和12.0%[2]。2016年以上兩組數據繼續(xù)增高,原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和累計探明經濟可采儲量中分別有91.0×108t和11.33×108t未被開發(fā),未開發(fā)率分別為24.2%和12.6%。更令人關切的是,與此同時中國出現了越來越高的進口石油依賴度[3]。兩方面相聯(lián)系,更突顯出這部分長期不能動用開發(fā)的儲量的經濟無效性。
這種“可采儲量”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儲量實際不可采的情況,不僅對決策者造成誤導,更使開發(fā)者感到迷茫。因為他們多不是當年的勘探和儲量評價者,對歷史積累的大量儲量資料一時難于分辨哪些是現實情況下真正有經濟效益的儲量(何況這些開發(fā)者還承擔著繁重的開采作業(yè)任務,無暇去分析浩如煙海的歷史數據),使需要不斷進行的有效新產能建設失去具體目標,穩(wěn)產上產和扭虧提效工作都陷于被動。
過去人們曾強調勘探開發(fā)一體化,多是強調兩個程序在時間上緊密銜接,盡可能多地將已見油氣的探井直接轉為開發(fā)井。但中國存在越來越多的探明可采儲量長期被擱置未能投入開發(fā)的現實,反映出在勘探與開發(fā)兩個環(huán)節(jié)上仍存在較嚴重的脫節(jié)。
1.3.1 挖掘已探明儲量中的經濟有效性儲量
中國的儲量規(guī)范曾規(guī)定,需對已提交的儲量在新資料、新認識的基礎上定期予以復核并據實對其數量予以增減,但這個規(guī)定未能得到有效執(zhí)行。一方面對此不屬于“硬任務”的工作不重視,往往棄之不顧;另一方面卻有時囿于“政績”的需要只愿承認復核增量而不愿承認復核減量。某些研究單位也曾組織過對部分未開發(fā)儲量可動用性的研究并從中分析出目前可著手建產能的儲量,但也存在因對可采的經濟邊際賦值偏高而實際成效不大的情況。目前,面對成為新常態(tài)的低油價趨勢[4],面對油氣田開發(fā)單位急需明確現實的經濟可采儲量的分布以制定新產能建設計劃的要求,重新評價“經濟有效的可采儲量”已是不可回避的任務。顯然,從已探明儲量中將這批可有現實經濟效益的儲量挖掘出來,是最快最省錢的油氣田保產/增產方式。
1.3.2 對儲量進行經濟可采性分類
中國的儲量規(guī)范是數十年勘探經驗的總結,近年來在與國際流行的相關規(guī)范的銜接上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因而有許多優(yōu)點和適應中國國情的特點[5]。目前貿然提出對其做出重大修改是不現實的,何況油氣研究需要歷史數據之間的銜接;對近年《全國油氣礦產儲量通報》中經濟可采儲量的數據做進一步的分析,是可行之舉。由于《全國油氣礦產儲量通報》中的數據來自各油田、各公司和不同油氣品種(原油、凝析油、氣層氣和溶解氣),對經濟邊際的掌握又有著不同認識,所以任務相當艱巨,需經過試點,總結經驗而分期分批實現。作為過渡,可由各油田對其保有的儲量先行做出初步核算,首先明確近期油價波動范圍內可有效動用的儲量作為產能建設的依據,以求獲得在開發(fā)中的主動性。
各油氣田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論證后確定采用的經濟邊際值去判定已探明地質儲量的經濟可采性,建議可分為有效、低效和明顯無效3類。有效經濟可采儲量指開發(fā)成本(應指獨立經濟核算單位的完全成本)低于經濟邊際值而使其在現有條件下可獲得合理的經濟收益,它可作為近期內產能建設的目標。明顯無效經濟可采儲量指采用成熟的先進技術和可能收獲的體制改革紅利仍不能在國際油價和(或)本區(qū)現實的市場中獲得收益,不但使本單位陷入虧損而且影響到全局的發(fā)展,這類儲量按照儲量規(guī)范的要求應在定期復核中撤消。介于上述兩者間的應屬低效經濟可采儲量。
1.3.3 對經濟邊際值不應“一刀切”
眾所周知,所謂經濟邊際值實際上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值而是一個大致的區(qū)間,即使在一個大國內不同地區(qū)、不同地質和經濟條件的油氣田間也會有一定的差別。此外,由于不同貨幣間匯率的變化,即使國際油價不變也可能使國內油田的盈虧邊際發(fā)生變化。所以,非常準確地判定一個具體的油氣田在特定時間內虧損與否的經濟邊際值是困難的,它只能是個供參考的范圍值。這就使本文所說的低效經濟可采儲量有一個變化的范圍。之所以這樣認識還有個實際的“會計”問題:在固定成本短期內不能明顯降低的情況下,產量越低其營業(yè)收入越低,則單位產品的成本越高,利潤率更進一步被“攤薄”。此時保留部分盈利甚少、甚至虧損相對低的井繼續(xù)生產反而是“兩害相較取其輕”,亦是應對低油價的對策之一[6]。
對不同時間段適合近中期的經濟邊際值也不應“一刀切”,可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油氣田實事求是地確定,充分考慮市場的需要、本地的油價(如應考慮從外地調入或國外進口所需的運費)。
此外,還需估計油氣田可能采用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成本降低。一旦在經濟邊際附近的油氣田獲得了經濟效益就會形成低品位儲層中的“甜點”,從而可能引起杠桿效應去撬動比其稍差些的更多油氣儲量開發(fā),而這正是中國大量低品位資源獲得有效經濟開發(fā)的途徑[7]。所以,對儲量是否屬于有效可采的再研究不應僅是個靜態(tài)的概念,還需動態(tài)考慮近期內外條件的可能變化;不只是被動地應對低油價,而是積極主動地向低品位資源開拓;不僅是要求具體生產單位的效益,還要考慮整個公司、甚至國家的整體要求。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低于某值的單井日產量、高于某值的操作成本一律看成無效者。這樣就可以從過去已探明的“經濟可采儲量”中挑出有效者、低效者,對有效者可立即部署新產能建設,對低效者則暫不安排而根據情況和變化再作進一步分析;進而則以復核名義剔除明顯無效者。至于與之相應的國際油價或盈虧的經濟邊值,建議暫定年均價為50~60美元/bb l。
1.3.4 重視油氣產出的動態(tài)資料
勘探中對儲量的經濟可采性掌握不準確的客觀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油氣產出的動態(tài)資料。從這個角度上看,如果要給出真正有效的可采值還必須在勘探中盡早、盡可能完整地對見到工業(yè)性油氣流的探井進行正規(guī)測試。應擯棄那種僅據很短時間的放噴產量來折算日產量并以其評價產能的做法。實踐證明,哪怕僅有少數幾口井進行了正規(guī)的系統(tǒng)測試,盡早獲得了從初期高產到此后的低產過程中壓力、油氣水產量變化的曲線,才可以較可靠地推算出單井控制可采儲量,進而較正確地評價出探明地質儲量的可采性??碧街袨榇硕a生的資金投入是值得的、必要的。將勘探中早期動態(tài)數據與進入開發(fā)初期更多井的資料相結合,獲得反映從高產到近衰竭的完整動態(tài)曲線,為正確識別經濟有效儲量、進行有效產能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油氣田信息化的迅速進展,勘探開發(fā)業(yè)務協(xié)同平臺(EPBP)的線上運行,顯然可以使這種根據內外條件變化不斷評價出最適于有效開發(fā)的儲量的工作向智能化方向發(fā)展,這為降本增效、提高資源利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8]。
目前國內某些油氣田近來將經濟有效的可采儲量稱之為“上市儲量”或“SEC(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儲量”。這似乎不夠確切。筆者認為不能也不應硬套SEC的標準,以免削足適履。探明儲量是否真正經濟上有效或基本有效要受該油氣田開發(fā)的檢驗,受油氣公司總體盈虧平衡要求的制約。至于今后每年新增的探明可采儲量如何達到真正有效經濟可采,對此重大問題的落實應由儲量管理部門做認真研究、通過試點形成適宜的辦法并在全國推行。
實踐證明,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間的緊密結合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向之一[1]。鑒于中國勘探開發(fā)多集中在一個公司的情況,建議部分勘探人員參與油氣田開發(fā)規(guī)劃和方案的制訂,以利于兩個階段間緊密的銜接,先易后難、先肥后瘦分期開發(fā)不同品級的儲量。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勘探開發(fā)一體化:勘探評價與開發(fā)評價部署相結合,儲量探明與開發(fā)設計研究相結合、勘探鉆井與產能建設施工相結合。目前各油氣公司深化改革中非常注意使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間更密切有效的結合,注意管理層次的扁平化,這為勘探開發(fā)一體化的深入進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9-10]。特別是在降本增效中更強化了勘探中施工的工程作業(yè)在開發(fā)時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問題[11]。近期中國石化在四川涪陵頁巖氣的勘探開發(fā)中有了很好的實踐[12]。大量探明儲量時的評價井直接用作開發(fā)井,并使其盡量合理地融入開發(fā)井網。在鄂爾多斯盆地的新井部署中盡量利用了先期的井場,老井場稍加擴大就可用于新的叢式井,以單井井場征地20多萬元計,則可節(jié)約上百萬元。開發(fā)中為研究剩余油的分布需要作新的地震工作,其具體部署和前期三維地震相結合就構成更有價值的四維地震。
從認識地下油氣賦存狀況上看,即使是達到探明儲量的級別,其認識程度還是相對較低。首先,探明儲量所依據的探井是有限的,這就使其獲得的認識在空間上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其次,受時間和資金的限制,僅有很少量探井實施了較短期的試采,因而其認識基本上是靜態(tài)的。而開發(fā)期則不然,不但井的數量成數倍、數十倍的增加,而且分布更均勻。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地下油、氣、水、甚至巖石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情況。獲得動態(tài)資料的方式除了系統(tǒng)的試采外,還有不斷為探明剩余油氣分布而進行的地震勘探。這使人們在勘探中完成的三維地震資料的基礎上又獲得了隨時間推移的地震波變化情況,構成了四維地震。上述動態(tài)資料才是評價油氣田產能變化和經濟價值更重要的依據。開發(fā)的經濟有效性是檢驗儲量正確程度的標準,以據其而得到的新認識來指導下一步進行有效產能建設和開發(fā)。正因為如此,才強調勘探要向開發(fā)延伸,要進行滾動勘探,要進行開發(fā)地質研究。在儲量規(guī)范中明確規(guī)定要依據開發(fā)提供的新資料進行儲量復核(包括核增和核減)。
在勘探中為了盡可能快地提交儲量往往只評價了當時認為最好的油氣層。但開發(fā)中卻可發(fā)現原探井未被發(fā)現的、或已發(fā)現未及測試評價的油氣層。更重要的是隨著生產條件變化、技術進步,原認為不可采或難有經濟效益的品位較差的油氣層可以成為有效產層。這就在縱向上不斷擴展了可進入儲量計算、進而投入開采的產層。隨著地面條件的改善和資金的充裕,油氣田總是在向外探邊、擴展探索,就有可能不斷發(fā)現新的含油氣區(qū)塊,甚至發(fā)現相鄰的油氣田。有些新、老油氣田也因性質相同且相鄰,為管理方便而直接合并,這就使油氣田在橫向上不斷擴展。此外,隨著技術水平提高油氣田收率也在不斷提高,其與上述產層范圍的三維擴大聯(lián)在一起使油氣田的可采儲量不斷上升。
正是基于上述工作,以油田的“小、碎、貧、散”著稱且勘查程度已相當高的蘇北盆地在“十二五”期間新增加探明地質儲量5545×104t、三級儲量2.65×108t,2010年至2014年間平均年增產5×104t,使之在中國東部小斷陷盆地整體剩余可采儲量和產量趨減的背景上呈現出一抹亮麗的色彩[13]。在新認識的基礎上,即使僅通過對過去認為失敗的鉆井、無效的產層的復查也可有新的發(fā)現。如河南油田采油二廠以提高探明儲量動用率為目標進行老井復查評價,在2017年前10個月復查驗證26口老井,證實油層16層、實現增儲78.5×104t、階段增油4279×104t,為“寒冬”中的油田增添了“熱量”[14]。
油氣田探明儲量不斷上升在其開發(fā)初期特別明顯。美國本土48個州數百個老油氣田統(tǒng)計資料表明:油田在發(fā)現的第5年,儲量可增至原來的4.5倍,以后增速變緩,在第55年儲量可達原來的7.58倍(圖1)。氣田也有類似現象,只不過5年以后的儲量增勢較平緩且有起伏[15]。由于開發(fā)作業(yè)使對油氣賦存規(guī)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開發(fā)中技術水平的提高擴大了難采儲量的有效開發(fā)范圍,已建成的地面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降低了新產能建設與開發(fā)的費用等,使老油氣田的增儲上產可獲得投入少產出多的較高經濟效益。這也成為應對低油價困境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戰(zhàn)術接替指導思想[16]。
圖1 美國本土48個州油田自發(fā)現后每年儲量增長情況[15]
顯然,油氣田的儲量擴大不會被原給出的含油氣范圍所局限。認識的深化和增產的需要使其超越了油氣田擴展的范疇,進而向整個二級構造帶(含油氣區(qū)帶)擴展,由現有生產層系向更淺的和更深層系(可合稱為新深度)拓展,由已知的油氣田類型向未知的新類型拓展,由已知油氣區(qū)向尚未發(fā)現油氣、未探明油氣田的地區(qū)拓展。這種拓展由零星的行動變成系統(tǒng)性的主動進攻、形成油氣生產戰(zhàn)略接替的指導思想,即向新層系、新類型、新地區(qū)(三新)的開拓[16]。這種接替中,與老油氣區(qū)類似的盆地和老油氣區(qū)的薄弱/空白環(huán)節(jié)成為首先著手也是最易取得成效的目標。
柴達木盆地東坪、牛東氣田探明后曾多年沒有儲量的明顯增長,近年在向基巖氣藏開拓中獲重大進展,牛105井在深層試氣中“意外”在淺層803m處獲工業(yè)油氣流,進而在淺層一批井獲得新突破而迅速投入了開發(fā)。深、淺部新層系、新類型的油氣發(fā)現不僅使其儲量、產量可上新臺階,而且擴大了阿爾金山前帶的油氣遠景。柴達木西南邊緣的昆北斷階帶曾是油氣發(fā)現的空白區(qū),在深入分析區(qū)域油氣地質的基礎上依據對輸導通道的新認識大膽向“源外成藏”新領域探索,幾經曲折終于發(fā)現了探明儲量1.13×108t的昆北大油田[17]。準噶爾盆地西南角的車排子凸起也曾是老油區(qū)近旁的油氣田空白區(qū),依據對斷裂和不整合面+厚砂層輸導的新理念進行了新區(qū)新近系淺層新層系的開拓,經過精心勘探獲得了一系列突破,短期內探明了春光等油田,獲得優(yōu)質儲量1.29×108t,迅即投產[18]。
這些例子啟發(fā)人們要辯證地看待老油區(qū),不可低估其在開發(fā)中進行延伸勘探的潛力。特別是在投資不足的情況下,老油區(qū)是開拓“三新”高效發(fā)現、勘探、上產的首要指向。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僅欲維持中國石化東部產區(qū)的石油產量,在“十三五”的后4年就需年新增(優(yōu)質,即可建有效產能的)可采儲量6600×104t,其中40%需來自老油田的增儲、60%來自老區(qū)的新油田。誠然,這是個相當艱巨的任務。
從工作性質上看,勘探與開發(fā)有一定的差別,所使用的技術手段、達到的目標,甚至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經營管理方式都可有所不同,從突出專業(yè)化分工上可以分開。在國外就有許多專門從事勘探的中小石油公司,其以靈活的經營應對勘探工作中的不確定性,以出賣儲量和勘探成果取得效益。中國以上下游一體化的大型公司構成油氣工業(yè)的主體,發(fā)揮了整個行業(yè)鏈統(tǒng)籌運作的優(yōu)越性,其勘探和開發(fā)多處于一個分公司的兩個部門中。在以往的工作中也曾提出勘探開發(fā)一體化、滾動勘探等要求并取得不少成效,但在工作中也暴露出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還不夠緊密的問題,低油價使這類問題顯得更加 突出。
油氣工業(yè)上游以發(fā)現并探明油氣田、從地下開采出油氣以獲得經濟效益為目的。這一目標的實現、高效益的獲得,以正確認識油氣賦存規(guī)律和實施科學的采出方式為前提。從認識的過程看,發(fā)現并評價油氣田僅完成了其一小半,且這個認識正確與否、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地下實際情況還必須由開發(fā)成效的有無、大小來檢驗。作為勘探者應主動關注后續(xù)開發(fā)狀況及其取得的新認識,這才能發(fā)現以往工作中的不足、豐富其對地下油氣的認識,以使今后的勘探工作更有效。作為開發(fā)者應進行開發(fā)地質研究[19],主動分析勘探所取得的成果,使產能建設和開發(fā)方案更符合已有的認識,進而以開發(fā)獲得的認識去補充修正過去的初步認識,使今后的開發(fā)更有成效;此外還應主動承擔復核和增加儲量的任務,在油田三維空間的擴大中起主要作用。對管理者來說,應把勘探開發(fā)更深度地一體化作為改善經營體制、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從組織上促進勘探人員與開發(fā)人員的相互結合,進而使公司的科技水平(認識地下油氣的賦存和采出規(guī)律)不斷提高,并使勘探中的工程(如鉆井和測試、三維和進一步發(fā)展而成的四維地震)成果為開發(fā)階段所用。
低油價的持續(xù)使勘探投資更為緊張是目前必須面對的新常態(tài),高效勘探則成為必須研究的課題。對此,實踐中已有了許多寶貴經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特別注意和借鑒。
(1)勘探過程實質上是對地下情況、對油氣賦存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在地質研究和勘探已經歷了漫長曲折過程并積累了巨量資料和研究成果的今天,更多地掌握前人對這一地區(qū)這一問題的認識是少走彎路的必要手段。目前從事這一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應該認真分析該地區(qū)大量的基礎地質、油氣地質及相關問題的已有成果資料,提高勘探工作成效。對于作為勘探的自然延伸的開發(fā)期增儲勘探,則更應充分利用開發(fā)中獲得的新資料、新認識。
(2)盡量使用先進的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如今的勘探早應擺脫初期手段簡單的狀態(tài),這不僅指勘探工程作業(yè)的技術方面,也應包括地質研究方面。如充分利用工作初期已發(fā)現的油氣(包括油氣苗或淺井中的稠油、瀝青、甚至各種流體包裹體)進行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許多新認識,可以對烴源巖、熱演化和后期改造過程,以及可能的油氣成藏模式等許多問題得到初步判斷,從而為加快勘探程序的執(zhí)行節(jié)奏提供條件。在預探(參數)井基礎上結合少量高精度二維地震進行深入研究,多方案、甚至多期次(可更換研究者)地進行儲層和含油氣性預測,指導鉆井部署并在新鉆井和地震成果中驗證預測結果的正確程度,逐步改進預測方法、模型以更切合實際地部署下一步工作。這可為提高鉆井成功率、大量節(jié)省鉆井工作量、提前實現油氣突破和進行儲量評價創(chuàng)造條件。
(3)即使在投資偏緊的條件下也應對新區(qū)新領域的開拓給予必要的關注,相機部署預探井。這是保障油氣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誰能在度過低油價初期“寒冬未盡”時就更早更多地做到這點,誰就可掌握發(fā)展的主動權,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實施的關鍵在于提高其勘探成功率,實踐證明,精細的研究和認真的優(yōu)選有可能做到這點。
中國三大石油公司規(guī)定開拓“三新”風險探井的確定須由基層、分公司、總部“三級論證”來確定。一般預探井和評價井僅需分公司組織兩級論證。據中國石化資料,由總部部署且2016年1季度完鉆的12口風險探井中4口井獲工業(yè)油流,同期的一般預探井和評價井完鉆的32口井中14口井獲工業(yè)油流,二者的成功率分別是33.3%和40.6%??梢?,真正做到認真準備、層層優(yōu)選,即使是風險探井也可有相當高的成功率。退一步講,如果“三新”領域不以鉆井去揭示地下情況、取得多種數據,也決不能實現有戰(zhàn)略意義的突破。只有迎難而上、主動開拓才能更好地為開發(fā)服務,才能逆境求生、求得可持續(xù)發(fā)展[20]。
勘探不能只求數量,更要追求質量。新增探明可采儲量比例中實際上不可采儲量越來越多的狀況必須扭轉。要求儲量報告中不但要有三級儲量的空間分布,還要對其質量狀況予以評價。從當時的認識出發(fā)指出其立即可進行產能建設的部分,依據實際可采性做出按經濟效率的分類排隊,才能更好、更直接地為開發(fā)服務、實現勘探開發(fā)一體化。這類工作(包括對已有探明儲量的實際可采性再評價)是涉及面廣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關管理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部署。
[1]鮮成鋼.長期低油價下油氣技術創(chuàng)新目標與方向探討[J].石油科技論壇,2017,36(4):49-56.Xian Chenggang. Targets and directions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ainst long-term oil prices backgrond [J]. Oil Forum, 2017,36(4):49-56.
[2]張抗,門相勇.中國未開發(fā)石油儲量分析和對策[J].中國石油勘探,2014,29(5):23-31.Zhang Kang, Men Xiangyong. Analysis and strategy of China’s undeveloped oil reserves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4,29(5):23-31.
[3]張抗,盧雪梅.中國石油進出口分析及相關問題探討[J].國際石油經濟,2012,20(8):28-36.Zhang Kang, Lu Xuemei. Analysis of China’s oil imports & exports and relevant problems [J].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2012,20(8):28-36.
[4]張抗,白振端.低油價新觀察[J].國際石油經濟,2016,34(8):41-52.Zhang Kang, Bai Zhenduan. New perspectives on low oil price [J].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2016,34(8):41-52.
[5]查全衡.開發(fā)本土石油資源的另類思考[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2:1-182.Zha Quanheng. Alternative thi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oil resources [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2:1-182.
[6]劉繼寶.油田增效需巧解“三元一次方程式”[N].中國能源報,2006-09-12.Liu Jibao. Solving “thre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to increase efficiency for Oil field [N]. China Energy News, 2006-9-12.
[7]查全衡.應對低油價高效利用資源是重要的突破口[N].中國能源報,2006-03-28.Zha Quanheng. Using resources efficiently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o deal with the low oil prices [N]. China Energy News, 2006-03-28.
[8]楊輝,趙雪.以信息化提升支撐油田建設[N].中國石化報,2007-12-11.Yang Hui, Zhao Xu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il fiel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 China Petrochemical News, 2017-12-11.
[9]胡文瑞.地質工程一體化是實現復雜油氣藏效益勘探開發(fā)的必由之路[J].中國石油勘探,2017,22(1):1-5.Hu Wenrui. 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 - a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profitabl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lex reservoirs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7,22(1):1-5.
[10]章敬,羅兆,徐明強,江洪,陳仙江,王騰飛,等.新疆油田致密油地質工程一體化實踐與思考[J].中國石油勘探,2017,22(1):12-20.Zhang Jing, Luo Zhao, XuMingqiang, Jiang Hong, Chen Xianjiang, Wang Tengfei,et aln . Application of 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 in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in Xinjiang Oilfield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7,22(1):12-20.
[11]張抗,楊國豐,焦揚.低油價以來降本增效對創(chuàng)新改革的啟示[J].石油科技論壇,2017,36(6):37-42.Zhang Kang, Yang Guofeng, Jiao Yang. What cost-effectiveness means to innovation reform under low oil prices [J]. Oil Forum, 2017,36(6):37-42.
[12]郭旭升,胡東風,魏志紅,李宇平,魏祥峰.涪陵頁巖氣田的發(fā)現與勘探認識[J].中國石油勘探,2016,21(3):24-37.Guo Xusheng, Hu Dongfeng, Wei Zhihong, Li Yuping, Wei Xiangfeng.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of Fuling shale gas field [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21(3):24-37.
[13]程喆,程力沛.精細勘探摳出真金白銀[N].中國石化報,2005-12-28.Cheng Zhe, Cheng Lipei.Fine prospecting for gold and silver [N]. China Petrochemical News, 2005-12-28.
[14]單朝玉.突破思維框框老區(qū)挖潛“撿漏”[N].中國石化報,2017-11-27.Shan Chaoyu. Breaking through the thinking frame of tapping the potentials of the material area [N]. China Petrochemical News, 2017-11-27.
[15]胡文海,陳冬晴.美國油氣田分布規(guī)律和勘探經驗[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5:1-510.Hu Wenhai, Chen Dongqing.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and experience of exploration by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5:1-510.
[16]張抗.油氣田生命周期和戰(zhàn)術戰(zhàn)略接替[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1-289.Zhang Kang. Life cycle of oil and gas fields and tactical and strategic substitution [M].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2001:1-289.
[17]李云,王得剛.且看青海油田的效益勘探實踐[N].中國能源報,2016-05-23.Li Yun, Wang Degang.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in Qinghai oilfield and benefit [N]. China Energy News, 2016-05-23.
[18]張善文,林會喜,沈陽.準噶爾盆地車排子凸起新近系網毯式成藏機制剖析及其對盆地油氣勘探的啟示[J].地質論評,2013,59(3):489-500.Zhang Shanwen, Lin Huixi, Shen Yang. Analisis on meshwork-carpet pool-forming mecarnism of Chepaizi uplift and enlightenment on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Junggar Basin [J]. Geological Review, 2013,59(3):489-500.
[19]李陽,吳勝和,侯加根,劉建民.油氣藏開發(fā)地質研究進展與展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7,44(4):569-579.Li Yang, Wu Shenghe, Hou Jiagen, Liu Jianmi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geology [J]. Petroleum Explo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44(4):569-579.
[20]張舒雅,薛梅.增儲與增效的協(xié)奏曲看中國石油油氣勘探業(yè)務如何逆勢突圍[N].中國石油報,2016-11-29.Zhang Shuya, Xue mei. The concerto of increasing reserve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in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usiness about how to reverse break out [N]. China Petroleum Daily, 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