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夜
【摘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其要素,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交往過程,教師居主導地位,學生居主體地位,這樣有利于學校優(yōu)勢發(fā)揮與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揮。
【關鍵詞】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交往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99-01
教育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構成的,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和學生均是具有能動性的個體,那么在教育活動中誰為中心,誰為從屬?教育史上關于教育過程中師生地位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主要有兩個不同的觀點。
一、“教師為中心論”。
這種觀點主要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教育學派持有。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權威是必要的,學生對教師要保持一種被動的服從狀態(tài)。只把學生看成學習的個體,忽視學生在學習和發(fā)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為中心”。
這種觀點主要由美國教育家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學派所持有。認為教師應該放棄向導和指揮官的任務,只充當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學生應該是教育活動的中心,教師應該站到學生的背后去,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再去幫助他即可。
如果把課堂教育比作一首交響樂的話,那么演奏這首交響樂的話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但是樂隊必須指揮得協(xié)調才能彈湊出和諧的樂曲。這位指揮者就是教師,指揮者和樂隊成員的共同合作,才能彈湊出課堂這首交響曲。交響曲的和諧演奏就要考慮:主旋律是什么,什么時候引進不和諧音引起矛盾沖突?怎樣使矛盾展開并發(fā)展下去,怎樣使演奏的難度符合每一個樂手的技術水平?這些問題就比作教學教案,以學生的知識水平是無法解決的,這就要教師認真思考與好好備課。所以,很顯然前面兩種觀點都是相對偏頗,有明顯的理論缺陷?!敖處熤行恼摗敝萍s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使教育活動變得被動和僵化;而“學生中心論”卻淡化忽視了教師主導作用,不利于學校優(yōu)勢教育的發(fā)揮。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單向信息灌輸過程,而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fā)展過程。將教學視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重新認識了師生間、生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教學過程是師生課堂教學交往過程的統(tǒng)一,是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的統(tǒng)一。即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教授過程,也不是單純的學習過程,它是教師的教授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統(tǒng)一。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的學又影響著教師的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方的活動都以另一方為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努力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并使學生掌握。從這個角度,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只有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jié)和指導,學生才能迅速的掌握知識,并使自身獲得發(fā)展。唯有當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地鉆研教學內容,主動地展開活動,真正的學習過程才能形成。這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調節(jié)只有當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時,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教師發(fā)揮教育主體的作用,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是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學生也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激勵。
我們要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一、教師是具有專業(yè)知識能勝任教育工作的教師。
現代教師均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yè)人員,他們能勝任及教育與教學的工作。只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才能保證學校教育質量,發(fā)揮現代教學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和效率。
二、相對學生而言,教師占有更豐沛的學科知識,教師的經驗更能對學生起引導作用。
一般來說,教師的教決定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引導、規(guī)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同時,教師的教還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方法,影響學生的個性品質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三、學生是未成年人。
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自學能力比較差,教師在學習方向和方法上的幫助與引導是必須的。另外,學生的意志力與堅持性比較弱,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監(jiān)督和管理。
教學過程是一種人際交往,但傳統(tǒng)的教學因種種原因使得這種交往產生阻隔與缺失,成為一種非交往或不充分的交往,這種非交往與不充分的交往壓抑了師生在教學中應有的創(chuàng)意而變得單調、呆板甚至僵化,由教師主體取代學生主體,由滿堂灌取代發(fā)現與探索,由教師權威取代教學自由,由指令取代對話,由教師的“孤軍奮戰(zhàn)”取代智慧的“學習共同體”,扭曲了教學過程本質。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都參與的雙邊互動活動,教與學的過程是共同進行,不可剖離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將兩者放到同等的位置。
參考文獻:
[1]《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鐘啟泉,汪霞, 王文靜編著;65-70頁
[2]《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海民主編;105-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