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芬
摘要:高考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考核的重要內(nèi)容,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善于訓練學生的理解性閱讀思維、代入性閱讀思維、評價性閱讀思維、發(fā)現(xiàn)性閱讀思維,達到審題準、入題深、立意高的效果。
關鍵詞:高考語文;寫作訓練;閱讀思維訓練
高中語文教學,寫作是重中之重。但不可否認的是,閱讀素養(yǎng)與觀察、思維、想象等認知能力,與寫作息息相關。因此,在高考寫作的訓練中,閱讀思維的訓練是重要一環(huán)。筆者從高中學生學情出發(fā),以材料作文的審題為例,試圖探索以高考寫作為目的的閱讀思維策略。
一、在審題中訓練學生的理解性閱讀思維
一般而言,理解性閱讀思維包括概括問題和抽象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圖等層次。拿到作文題之后,通讀材料后,概括是必須的。故事性材料,時事性材料等都必須對事件的內(nèi)容加以概括,以便提煉出主題。筆者要求學生三遍讀材料,每遍讀得目的不同。第一遍泛讀,理清事件大概脈絡,即“何人(身份)做了何事,結果如何”;第二遍精讀,抓住核心因素,即“導致此結果的根本原因何在”;第三遍思讀,即一邊讀一邊思考“作者通過這件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和“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我們該如何做”。不斷訓練,不斷點撥,學生的理解性閱讀思維就逐漸形成了。
以下面的作文題為例,簡要談談訓練策略。
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近日,新密市一學生騎電動車不慎撞上停在路邊的寶馬車,導致寶馬車倒車鏡損壞,車身多處劃傷。肇事后,該學生留下一封道歉信,然后用道歉信包著身上全部的311元現(xiàn)金,粘在寶馬車左前門的把手內(nèi)側(cè)。第二天,車主薛戰(zhàn)民發(fā)現(xiàn)了道歉信和錢,被感動。他報了警,在警察的幫助下找到這位名叫陳奕帆的學生,將錢還給對方并決定資助其讀書。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寫一篇作文,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根據(jù)材料,訓練如下:
一泛讀,得事件概括:“學生(身份)陳奕帆騎車撞寶馬,留下道歉信和現(xiàn)金”;“車主還錢并資助學生讀書”。
二精讀,品人物心理:“學生主動道歉,承擔責任,車主被(他的精神)感動,既不要賠償,又想給予資助?!?/p>
三思讀,看人物品質(zhì):
1、學生身上有怎樣的好品質(zhì)?車主被他什么精神感動?
結論——勇于負責,誠信;
2、車主有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
結論——寬容,諒解他人;
3、我們遇到類似的事,該怎樣做?(作者引導我們做怎樣的人?)
結論——做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誠信的人;做一個懂得寬容,體諒他人難處的人;做一個傳播正能量,為他人著想的人。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經(jīng)過三讀材料不斷訓練,學生的理解性閱讀思維能逐步形成。對于此類材料的審題漸漸能夠輕松駕馭。
二、在審題中訓練學生的代入性閱讀思維
閱讀中筆者一直強調(diào)要“入乎其內(nèi)”,學生必須能進入文本,曉其意,知其理,覺其文字之底蘊,如果是故事,則要化身其人,想其所想,憂其所憂,樂其所樂。這樣才能吃透文中之情。審題中也是如此。如對上文例一的閱讀中,筆者通過追問引導學生“入乎其內(nèi)”化身為事件的主人公完成了對題意的進一步分析。
問題整理如下:
1、如果你是學生本人,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你覺得自己撞人家的車是種什么行為?
學生回答:錯誤的行為,莽撞的行為。
2、那你留道歉信和賠償款是為了什么?
學生回答:承認錯誤,彌補錯誤。
3、你為什么要彌補這個錯誤?道歉信和錢分別為了彌補什么錯誤?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學生回答:覺得自己給車主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和經(jīng)濟的損失,所以道歉信和錢力求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小小的彌補,心里想能讓車主少點難受。
4、如果不這樣做,你心里會有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覺得對不起車主,良心不安,有負罪感。
5、所以你這樣做,實際也為了讓自己怎樣?
學生回答:為了讓自己安心,讓自己坦然。
6、那現(xiàn)在讓你從學生的角度立意寫這篇文章,你的行文思路有了嗎?
學生回答:中心論點——承擔責任,無愧此生。分論點一——承擔責任就要勇于承認錯誤;分論點二——承擔責任是為了減少他人的損失;分論點三——承擔責任是為了使自己坦然無愧。
同樣,從車主的角度,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層層追問,以啟發(fā)思維。
如上所述,這樣步步追問,引導學生代入情境,化身為事件中的人物,理解對方的思想、行為、情感,不光可以審透題意,甚至可以在審題中就理清了作文思路,而且閱讀思維品質(zhì)也能得以提升,可謂一石三鳥,一舉數(shù)得。
三、在審題中訓練學生的評價性閱讀思維
能“入乎其內(nèi)”,當然還要能“出乎其外”。評價性閱讀能幫助學生“出乎其外”。評價性閱讀包括評價材料中人物行為的正確性、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等層次。學生必須會評價材料才能做到立意的準確性和針對性。進行此訓練的目的是不僅要知道材料寫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還要知道寫得對不對。即閱讀者對閱讀材料表現(xiàn)的思想給予主觀評價,也即在某種程度上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
如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讓學生評價,學生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同意者認為是堅持自我,張揚個性;反對者認為是固執(zhí)己見,驕傲輕狂。同樣,如果單看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币矔胁煌目捶ǎ腥苏f諺語主張多聽取他人意見或建議;有人評價說這是缺乏主見的表現(xiàn)。之所以出現(xiàn)這兩極評價,皆因兩個句子在運用時都該有具體語境,而單獨拿出來都有片面之嫌。但如果把兩個句子作為一個作文題拿出來,學生就能得出全面而公允的立意,即兩項兼顧,不可偏頗。
四、在審題中訓練學生的發(fā)現(xiàn)性閱讀思維
從2016年高考開始,全國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的題型命制出現(xiàn)了變革,如王永祥老師所說:“任務驅(qū)動型作文”打破了原來作文材料“二元對立式”的格局,開啟了“多點整合式”的新篇章。據(jù)說2017年全國卷作文“十二個關鍵詞” 按照兩兩組合,存在66種組合方式,按照三三組合,有220種組合,“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共有286種組合方式。但問題的關鍵是作文要求“關聯(lián)”是必須“有機的”,“有機”意味著組合方式為文章的主旨服務,這就要求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要有新的高度。因而,發(fā)現(xiàn)性閱讀思維的訓練勢在必行。
發(fā)現(xiàn)性思維又可稱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能引領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從多角度、多側(cè)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相對于其他思維形式來說,這種思維因為有開創(chuàng)性,因而難度更大。但更有活力和挑戰(zhàn)性。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只腳,實踐證明,在寫作教學中能夠而且必須貫穿閱讀思維的訓練。語文教育的宗旨該是培養(yǎng)會思維的人?!白寣W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雖然目前處于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但語文老師不應停止自己探索的腳步。我堅信,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一定會有質(zhì)的飛躍。
備注: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青年專項課題《構建高中語文“序列化寫作訓練”教學模式》(課題編號:16300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