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概念屬于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與空間關系的一種本質性理解,其主要是采用數學語言或符號的方式對事物數形形成表達與理解。數學概念的引入與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只有在學生感知、理解以及學會應用概念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小學數學學習質量的持續(xù)性提高。對此,文章簡要分析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引入策略,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引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簡介:徐黎飛(1974—),男,江西玉山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一、引入生活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數學來源于生活,是從生活中精煉而成的,數學知識和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較強,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設計一些趣味性、直觀性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1]。在概念引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實際的生活案例,借助這一些貼近于學生生活的案例,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改善學生的體驗以及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另外,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xiàn)對概念與新內容的引入。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的知識,如已經基本掌握了1、19、101等數字,但這些數字都是整數,在生活中這些整數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在“分西瓜”的案例中,便需要將“1”劃分為多個數字,此時整數便無法應用。對此,教師便可以將“分西瓜”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如何將“1”劃分為分數。借助這一種以生活為主的案例讓學生感受分數的概念,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性提高。
二、采用直觀性引入,優(yōu)化認知效果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意識,教師可以采用更加直觀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借助實物圖、模型、掛圖或幻燈片等豐富學生的觀看途徑或直接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學習,引導學生構建表象認知,在設定相應問題情境導入方式的基礎上,將靜態(tài)化的教學知識轉變?yōu)閯討B(tài)化的活動方式,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概念的引導,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2]。在問題情境設計方面,需要保證可行性、趣味性,不僅可以實現(xiàn)重點的突出,還能夠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實現(xiàn)積極學習。數學概念本身具備一定的抽象化,教師需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到與生活相關聯(lián)的問題,并借助學生已經具備的一定生活經驗實現(xiàn)對知識的理解與學習。
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拿出多個小棒(如9個),并根據要求擺放在桌子上,首先以3根為一組擺放在一起,此時需要怎么列算式,這一問題因為不涉及余數,所以學生會快速說出“9÷3=3”;其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4根為一組進行擺放,擺放完之后學生會發(fā)生多了2根;最后教師再進行講解,便可以快速實現(xiàn)對余數的教學,學生的適應性以及學習積極性會比較強,概念引入的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三、借助知識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小學生而言,知識基本上是建立在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的。在概念引入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刻掌握認知規(guī)律,借助知識遷移,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分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厘米”的角度進行引入,通過尺子上的刻度,讓學生實現(xiàn)對1、2、3厘米的認知,并借助畫一畫的方式認識厘米,之后再進行分米的教學,促使學生對長度單位形成正確的理解,并借助生活經驗提高其對概念的認知,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合理地引入概念非常重要,是推動學生長遠發(fā)展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關于概念引入的教學方式非常多,因為小學生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更加優(yōu)質的概念引入方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學習能動性,并引導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涌释綄W習,從而達到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性改進。
參考文獻:
[1]蔣敏杰.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7):37-42.
[2]李 新.識得“計算”真面目——計算在小學數學中的價值分析與教學策略初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