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 要:無聲語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不出聲的語言,它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妝容姿態(tài)等。無聲語言能有效地配合有聲語言傳遞信息,能起到補充和強化有聲語言的作用,甚至有時還能起到有聲語言不能起到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的有聲語言+38%的語音+55%的無聲信號,無聲信號就是無聲語言,也充分表明了無聲語言對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無聲語言;小學英語教學;應(yīng)用
經(jīng)驗表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無聲語言,可以輔助教學,增進師生間心靈的相互溝通,提高教學效率,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就無聲語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合理、科學地應(yīng)用,淺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一、目光語言的應(yīng)用
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表明,人們視線接觸的時間,通常占交往時間的30%~60%。由此可見目光語言的重要性。教師含義豐富的目光語言可以向?qū)W生傳達各種信息。如筆者在教學中會以親切、鼓勵的目光告訴缺乏自信的學生:“Have a try,please. You can do it.”對于上課走神的學生,我會用關(guān)注的目光提醒他們:“Listen carefully,please.”對于課堂上異常興奮的學生,我會定睛暗示他們:“Be quiet.”對于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我會用贊許的眼神告訴學生:“Good boy/girl. Well done.”如此,每一個眼神如同一種有聲語言,掌握得當,可以發(fā)揮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目光語言應(yīng)該傳遞給學生積極的信息,成為鼓舞激勵學生的一種力量。教師的目光應(yīng)是溫和而親切的,也是周到而公平的。溫和而親切的目光可以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產(chǎn)生對教師的信任和依賴感,吸引他們積極、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周到而不失公平的目光,應(yīng)灑向教室的每個角落,兼顧到每個學生,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公正的,是關(guān)愛每個人的,從而使教師得到全體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也會使課堂教學效果更為出色。如筆者在英語教學前,會先環(huán)顧一下教室,注意每個學生,在狀態(tài)不佳的學生身上多停留幾秒鐘,以示關(guān)注和期待,暗示他們:“Are you OK? Attention,please!”從而為后面的教學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
二、面部表情的應(yīng)用
合理地運用面部表情,常常能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師流利的英語加上豐富的面部表情才能使課堂教學顯得輕松、活潑。微笑是課堂中一種最常用的感情表達方式。教師的微笑是對學生的贊許、表揚和肯定。教師的微笑還能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尤其對膽小、自卑的孩子意義非凡。筆者在一次教學用英文自我介紹時,有一名學生怯怯地舉起小手,我點名讓他說時,他卻退縮了。我微笑地看著他,配合鼓勵的語言:“Come on,good boy!”他居然信心倍增,勇敢地走上講臺,完成了出色的口語表達。教師皺眉或表情嚴肅可以調(diào)節(jié)過于吵鬧的課堂氣氛。如某次教學開始時,學生對于熱身活動的Lets chant,異常興奮,我靜默幾秒鐘,皺著眉頭,學生看著我嚴肅的表情,就會意識到“要上新課了”而安靜下來。另外,教師的點頭、側(cè)耳傾聽等面部表情也可以給學生積極的暗示,面部表情的變化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更加專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三、身體、手勢語言的應(yīng)用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切忌照本宣科一直站在講臺上。教師應(yīng)走下講臺,走進學生,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心理學認為,身體運動是最為人發(fā)現(xiàn)的一種身體語言。其中手勢語占有重要的位置。經(jīng)驗表明,身體稍傾向于學生的教師比站得筆直的教師更具親和力:學生有進步表現(xiàn)時,教師豎起大拇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過于吵鬧時,教師將食指豎放在雙唇之上,暗示學生“要安靜”。教師適度的身體動作讓學生覺得幽默、親切。記得筆者有次在教學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時,我模仿幾種動物“monkey,panda,pig...”然后讓學生猜。由于我模仿得惟妙惟肖,有個膽大的學生說:“Teacher is a big monkey.”我微笑地對學生說:“You are a small monkey.”學生頓時哈哈大笑。在后續(xù)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指令:“Act like a panda. Act like a monkey...”學生都能熟練地做動作,整節(jié)課氣氛融洽,師生教學互樂,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妝容、儀態(tài)語言的應(yīng)用
教師的職業(yè)是神圣的,教師的穿著、打扮、儀態(tài)要端莊、適宜。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能穿過于花哨的衣服。試想教師上課穿一身奇裝異服或濃妝艷抹,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這些吸引,不能專心聽講。但教師也不能不修邊幅,有時淡淡的妝容、清新的裝扮,會讓學生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從而喜歡老師,喜歡老師上的課。筆者平時的裝扮以自然、得體為準,有時身穿一件新衣時,一些活潑而膽大的學生就會對我說:You are beautiful.我會微笑地回答:Thank you.頓時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師生的情感交流。
綜上所述,無聲語言的應(yīng)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時過多的無聲語言會產(chǎn)生“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使學生手忙腳亂,抓不住重點,反而與教學預(yù)期相悖。因此,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無聲語言,才能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既增加了小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又能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為英語教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必要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周鵬生.試論非言語教學的誤區(qū)及其消除[J].教育科學論壇,2003(5):43-45.
[2]鄧術(shù)新.課堂中教師體態(tài)用語綜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6):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