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摘要:“任務驅動型作文”成為高考作文備考過程中的重點話題之一。本文從探究式教學法的理論入手,分析該理論在高中作文課堂中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探索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教學方法,為中學作文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任務驅動;作文教學;探究式;教學方法
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在《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其相關問題的解讀》一文中指出:“全國新課標卷作文的命題特點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之上增加任務驅動指令,以發(fā)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痹撐恼碌恼撌?,讓“任務驅動型作文”迅速成為高考作文備考中的復習重點和熱點,因為它有效地解決了考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作文材料時無從下手的難題,以及避免出現(xiàn)審題偏差、立意不符、套作文章等問題??梢?,“任務驅動型作文”已然成為目前高考作文備考中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進行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教學工作,就成了擺在高中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主張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探究式的方法。在他看來,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這一理論經過發(fā)展之后,目前形成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自主探究欲望——開放課堂,發(fā)掘自主探究潛能——適時點撥,誘導探究方向——課堂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能力——課后創(chuàng)新作文,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模式。筆者認為,探究式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模式可以有機地貫徹到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教學過程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推動探究發(fā)展
任務驅動型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基本源自生活,能夠很好地貼合現(xiàn)實,材料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性是人人都可以有話說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探究的情境,帶給學生一個平等的、自由的有心理安全感的氛圍。
在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預置一個問題給學生,同時提供幾個角度不同的參考答案,讓學生以自主或是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例如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診斷考試作文題目: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若沒有日歷的提示,一些傳統(tǒng)佳節(jié)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諸如“寒食節(jié)”“重陽節(jié)”“臘八節(jié)”,其起源、內涵、習俗早被淡忘。而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卻被不少人熱捧。像11月11日“雙十一”,5月17日“吃貨節(jié)”等人造節(jié)日,也已成為大眾購物消費的狂歡節(jié)。
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為什么我們需要節(jié)日?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節(jié)日?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分析該作文題目可以發(fā)現(xiàn),材料內容本身已經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即現(xiàn)代社會當中人們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西方節(jié)日的態(tài)度,并且提出了三個問題,綜合考查學生對節(jié)日的看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題目轉變?yōu)檎n堂討論的話題,引導學生的思考。
二、教師引導探究,學生用心寫作
探究式教學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基于對探究方向的了解,通過親身參與和深入思考,實現(xiàn)探究能力的形成甚至提升。將這一方法運用于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它的實現(xiàn)過程應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如下幾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初步感知材料并明確任務指令;二是構思文章的論證角度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或是困難;三是依據(jù)選定的角度組織論據(jù),力求嚴密和準確;四是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其次,學生需要主動地、積極地將自己整理好的構想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定時的巡視和觀察,適時提問,及時掌握學生的探究進度和探究成果,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合作與探究的發(fā)展。如2016年全國名校大聯(lián)考作文題:
廈門大學94歲高齡教授潘懋元,79年執(zhí)著于研究高等教育學,開創(chuàng)中國高等教育學科之先河;某大學生熱衷于參加選秀節(jié)目,渴望一夜走紅,登上人生巔峰;更有一種人羨慕“官二代”“富二代”,坐享其成……這三種人中,你欣賞誰?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則材料探討的是個人追求與實現(xiàn)的主題,材料中的三類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潘懋元教授將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yè),令人欽佩。熱衷于參加選秀的大學生,夢想一夜成名,太過功利太不切實際,不應該被提倡。最后一類人想不依靠自己努力卻坐享其成,令人鄙夷。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當中,應當首先充分解讀材料內容及其含意,明確這類題看似有三個選項,但其實答案并不是開放的。如果學生選擇第二類或是第三類人,那么寫出來的文章就明顯三觀不正,與偏題無異。因此,教師在探究過程當中應當扮演好引導者、觀察者的角色,密切注意學生的探究討論是沿著合理的軌跡推進。而學生也只有在經過充分的自主探究過程后,才能真正領悟作文背后傳達的關于人生素養(yǎng)的意蘊。
三、改革評改方式,學會探究分享
評改作文算得上是一件讓人極為頭疼的事情,而且作文評改過程中出現(xiàn)格式化的問題。那么,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轉變自身觀念,采取多種評改方式。例如,教師可將學生納入評改作文的過程中來,采取師生互動式面評、生生探究式互評等方式,較大程度地帶動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這種方式,可以將學生在作文中常犯的錯誤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問題,引起警覺,并立即修改,構建一個良好的互動探究式的評改作文方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努力養(yǎng)成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進行寫作心得的交流,在相互批改中分享感受,交流見解?!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之間的互評、互改,達到調動學生評改積極性目的,實現(xiàn)及時進行探究交流和相互監(jiān)督,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升寫作技能。
作為高考的重點作文類型,任務驅動型作文不僅劍指考場,更重在實踐,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探究式教學法引入高中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更能鍛煉學生自主探究、互動探究的能力。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二者勢必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唐建新. 中學語文新課堂教學案例[M].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修訂工作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3]顏巧蘭. 論高中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 考試周刊,2011(8).
[4]張開. 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J].語文學習,2015,7-8.
[5]張迅. 作文素材:高考版第6輯[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10).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 40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