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華+韓愛霞
摘要:從研究高等職業(yè)院校區(qū)別于普通高校的特點入手,從橫向角度分析了高等職業(yè)院校教師評價區(qū)別于普通高校教師評價的幾個特征,即:重視社會主體評價和學生評價,側重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橫向科研能力評價等傾向。并提出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發(fā)展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院校;教師評價;科研能力
一、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就一般意義上而言,評價即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客觀事物做出價值判斷。而教育評價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教育工作中的活動、人員、管理和條件的狀態(tài)與績效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教育評價是關于教育客體對主體需要滿足情況的一種判斷,進行教育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系統地收集教育現狀的信息資料,對其進行分析整理,依此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以不斷完善自我和為教育決策提供可靠信息。
教師評價屬于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針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做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國內大多數學者把它定義為依據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人民教師的根本任務,運用現代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對教師個體的工作質量進行價值判斷。依據這一定義,可以將高職院校的教師評價界定為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教師進行的教師評價。高職院校對高職教師的工作進行科學的評價,有利于調動教師積極性、促進教師發(fā)展、改進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評價目的
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目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對教師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價,并依此對教師做出一定的獎勵或者懲罰。獎懲的具體方式有晉升、續(xù)聘、加薪、增加獎金、解聘、降級、調動、減薪等;其二,是以促進高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目的,這是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它通過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現狀進行科學客觀的描述和分析,對教師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做出診斷,提出改進不足的建議和策略,促進每個教師不斷總結、改進自己的工作,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期達到全面改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最終實現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之目標。
(二)評價意義
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首先,教師評價有利于實現教師隊伍管理的科學化。教師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是依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培養(yǎng)目標、教師隊伍的實際狀況,對教師的政治業(yè)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職責和績效提出的明確要求,并且還明確了評價的手段和方法。其次,教師評價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實施有效的教師評價必須有科學的衡量教師工作質量的標準,這一標準的建立又依賴于運用現代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依照這一標準來要求和衡量教師,就能有效地督促教師按照評價標準來提高自己,達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最后,教師評價也有利于促進教師政治業(yè)務素質的提高。教師評價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師的要求,體現了教育方針和學校培養(yǎng)目標,展示了教師工作的特殊性。
二、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特性
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重視社會對教師的評價
筆者所指的社會評價主要包括用人單位評價、學生家長評價等。高職教育作為一種就業(yè)導向型教育,社會對高職教育質量的評價最有發(fā)言權。首先,用人單位根據高職院校畢業(yè)生在工作崗位上所表現出來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創(chuàng)造能力、職業(yè)道德素質等,直接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做出有效評價,并間接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價。其次,學生家長一方面參照其子女在該校學習期間和畢業(yè)后所具備的社會生存和發(fā)展能力;另一方面依據其子女在該校畢業(yè)后是否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做出評價,并形成正面或負面的社會輿論,影響學校的社會聲譽。
2.重視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學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對象群體,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對象。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課外輔導以及其他表現最為了解,因此,對教師的評價也最有發(fā)言權。同時,由于學生是教師在學校中接觸最多的群體,人數眾多,按照統計分析的相關原理,他們的評價也更趨于合理和公正。
3.強調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評價
高職院校實施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其絕大多數畢業(yè)生一畢業(yè)就要能夠勝任社會生產中某個職位或某些職位的崗位要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課程必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要體現教、學、做一體等,以求發(fā)展學生的職業(yè)技能。這種變化,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相應地要求,即不僅要懂理論,而且要具有實踐經驗和具備相應的技術操作能力,能夠對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進行有效指導。因此,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評價亦成為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發(fā)展的建議
(一)突出社會和學生評價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要突出社會和學生評價主體的地位,其一,有必要設立常設性評價機構,調查和收集社會、學校畢業(yè)生和在校生對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和學院管理等方面的評價。其二,高職院校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的教學質量評價。其三,高職院校在教師評價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發(fā)言權,并努力使學生的評價如實客觀地反映到高職院校的教師評價中來。
(二)突出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橫向科研能力評價在高職教師評價內容上,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橫向科研能力要成為最主要的兩個組成部分。首先,高職院校要大力促進“雙師”素質教師發(fā)展,并把教師是否具有“雙師”的特征作為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次,高職院校可以根據教師申請到的橫向科研課題數量、課題經費數額、科研目標的達成程度、從事橫向科研課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橫向科研的能力、通過橫向科研課題所形成的新技術、新工藝等指標來衡量教師的橫向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和震.職業(yè)教育政策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漢瀾.教育評價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3]王軍偉.面向21 世紀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與教材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黃克孝.職業(yè)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石偉平.比較職業(yè)技術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