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明
摘要:當前,小組合作學習使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別于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本文《直線與平面平行性質》教學案例是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教師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使學生動態(tài)地探究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的推導過程,自主得出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同時促進了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創(chuàng)新意識與合作精神的提高。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組合作;有效課堂;線面平行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127
如何在課堂中實現(xiàn)教與學的高效性,是許多教師苦思冥想的話題。實踐證明:巧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探究欲,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境界,收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藝術?!眲?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一堂好的數(shù)學課要像一部合理而巧置懸念的偵探小說,一開始就誘動讀者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參與,猶如一次驚心動魄的歷險,啟發(fā)讀者的邏輯思想和判斷能力。數(shù)學教育活動的是否成功,關鍵是我們教師是否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是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讓學生產(chǎn)生了學習的激情。
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影響最大、成果最多的領域之一,也是我國新課改大力提倡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既是教師在課堂中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學生在集體學習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有力地挑戰(zhàn)著教師的“一言堂”的專職,同時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機會。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教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與其生活相關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帶著具體的任務,在活動中提高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小組合作探究能力等綜合能力。也正是這個原因,目前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才成為新課改的一個熱點話題。
小組合作學習對于課前的問題設計很關鍵,能不能一下子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研究興趣,在直線與平面平行性質的這一課,筆者創(chuàng)設了下列情境問題:
第一環(huán)節(jié):小組探究
問題1. 如果直線a與α平面平行,那么直線a與平面α內(nèi)的直線具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問題2. 如果直線a與α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α內(nèi)與直線a平行的直線有多少條? 這些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請在圖中畫出
問題3. 如果直線a與α平面平行,那么經(jīng)過直線a的平面與平面有幾種位置關系?
問題4. 如果直線a與平面α平行,經(jīng)過直線a的平面α與平面相交于直線 b,那么直線a、b的位置關系如何?
在上新課以前,小組組長分工好每個人的分工職責,組內(nèi)的部分學生通過電腦、書籍查閱有關的資料,給同學們講解一下線面的位置關系、線線的位置關系,組長帶領大家一起回憶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這種知識的回顧對學生也是很不錯的。有些小組組長還非常形象的用符號語言展示了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簡記:線線平行,則線面平行。
各個小組積極探討,一下子把討論的氣氛充分調動起來。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展示
問題1. 如果直線a與α平面平行,那么直線a與平面α內(nèi)的直線具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平行或異面),第三小組的同學通過如圖進行展示。
第六小組用生活的事例進行演示,把一支筆抽象看成直線a,課桌面抽象成直線,另一支筆抽象看成直線b,隨著直線b的運動,直線a,b的位置關系很顯然出來。學生把復雜的幾何問題生活化,既便于理解,印象又深刻。枯燥的數(shù)學問題變得非常有意思,一下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個人動手演示直線a,b的位置關系,對有些后進生幫助也很大,讓幾何問題生活化。
問題2.如果直線a與平面α平行,那么在平面內(nèi)與直線a平行α的直線有多少條?
這些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請在圖中畫出:
有無數(shù)條,位置關系平行。對于問題2,這個簡單的問題,可以選擇每個小組內(nèi)數(shù)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這樣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給予他們肯定。小組回答,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管理采取激勵制度,比如:小組之間的加分制度。也可以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采取搶答環(huán)節(jié),很快班內(nèi)的氣氛非?;钴S。
問題3. 如果直線a與平面α平行,那么經(jīng)過直線a的平面與平面α有幾種位置關系?
第四小組進行展示:平行或相交。
這時,教師可以采取問題1學生生活化的舉例,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很快想到教室內(nèi)墻面的特例。
問題4. 如果直線a與平面α平行,經(jīng)過直線a的平面α與平面相交于直線b,那么直線a、b的位置關系如何?
問題5. 采取兩個小組PK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書寫立體幾何的證明過程,展示立體幾何的過程嚴謹性。教師和學生一起再來分析問題4的證明過程。得出本節(ji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
第三環(huán)節(jié):小組歸納
直線和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
文字語言: ;
符號語言: ;
圖形語言:
反思:定理的實質是什么? ;
作用: ;
讓各個小組嘗試歸納定理,并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來概括、總結。加深了學生對定理的理解。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組獨立嘗試,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例1. 已知直線AB//平面α,經(jīng)過AB的兩個平面β和γ分別和平面交于直線a,b,求證:a//b。
小組成員先獨立嘗試完成,書寫證明過程,組長再檢查落實。對基礎薄弱的同學經(jīng)行講解,組內(nèi)每位學生都落實到實處。
例2. 有一塊木料如圖,已知棱BC平行于面A′C′
(1)要經(jīng)過木料表面A′B′C′D′內(nèi)的一點p和棱BC將木料鋸開,應怎樣畫線?
(2)所畫的線和面AC有什么關系?
有些小組長帶領學生畫圖解決,對于例2的第一問,學生討論有:方法1:過點P作B′C′的平行線;方法2:過點P作的平行線。過程理論依據(jù)都是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對于采取方法1的學生,方法2的學生展開了質疑,實際生活中,木料是實木的,比如生活中的鉛筆盒,你過點P怎么作下底面B′C′的平行線呢?兩種思想方法產(chǎn)生劇烈的碰撞,方法1的同學感覺自己方法的實際中的不可行性,認為還是方法2實際、理論行的通。再次將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推到實際生活中的高潮,印象深刻。例題2的第2問,組長讓每人落實證明過程。對本組內(nèi)的學困生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的講解,這樣,每個人把知識點落實到實處。
教師在很據(jù)具體的時間情況,布置合理的課堂檢測作業(yè),檢查每個人掌握情況。最后給學生反思、總結、領悟的時間。
這節(jié)課,小組合作學習貫穿始終,數(shù)學幾何問題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關,保證了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這種分小組合作學習,形成了“組內(nèi)相互合作,組間相互競爭”,激勵了學生的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方法如果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會變得高度有效?!痹谡n堂上經(jīng)行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目的,也符合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課堂要努力實現(xiàn)從“傳授和講解知識”到“培養(yǎng)能力”的轉變,每位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利用積極因素,采用更適合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方法,較快的提高課堂效率”這樣一個關鍵的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小組合作學習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單位:浙江省磐安縣第二中學 3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