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世彩
摘要:無論哪種藝術(shù),究其神韻、靈氣、新意、魅力,都無不與悟性有關(guān)。教師教的只是理論、方法和技巧,只能是原則,絕不可能創(chuàng)造你本人的藝術(shù),只有你從創(chuàng)作中悟出了你自己的東西,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才算走對路學對頭了。
關(guān)鍵詞:學生;悟性;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114
論參佛,是必講悟性的。佛學的許多玄觀妙理,既不需要邏輯推理演練,也不需要科學實驗論證,它需要的是一種“慧眼”,一種悟性,能超越塵世與現(xiàn)實,進入無限和終極,到達潔凈空靈的境界。例如那個很有名的佛六祖慧能的故事: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徒北諸僧各出一偈。先有一僧說:“菩提本無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指拭,莫使有塵埃?!倍勰軈s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相比之處,誰的悟性更好,更有資格得以衣缽相傳呢?當然是慧能了。所以,參佛少了悟性,哪怕念經(jīng)磨破了嘴皮,也只是個有口無心的和尚,成不了得道高僧。
說藝術(shù),也是應(yīng)該講悟性的。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造,重在天分。無論哪種藝術(shù),究其神韻、靈氣、新意、魅力,都無不與悟性有關(guān)。教師教的只是理論、方法和技巧,只能是原則,絕不可能創(chuàng)造你本人的藝術(shù),只有你從創(chuàng)作中悟出了你自己的東西,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才算走對路學對頭了。
談學習,當然更要講悟性。同樣的大學都在學習:有的能學得十分明白,搞懂搞透;有的是明白了七八分,也叫基本掌握;有的卻只能略知一二、半知半解??磥恚蛐灾趯W習,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就一學一、背誦式地學、接受式地學,也就是一般的學習,即使記住了大量的知識,也只是信息的儲存,絕非會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與學問的規(guī)律,摸住了學習與學問的脾氣,于是一通百通,一切云開霧散,豁然開朗,這便是悟性了。悟的目的是要明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好說的,不方便說的,好掌握的,不好拿捏的,表面的,以及深深潛藏的,全能明白,全能透亮,全能了悟于心,這樣的學習不是事半功倍嗎?
可見,用悟性來丈量人們?yōu)槿颂幨擂k事做學問搞研究的好壞高低、明白糊涂是不為過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是悟性呢?應(yīng)該說,悟性指的是一種學習、理解、明白的能力。它是一種直覺思維,靠感覺,靠靈氣,靠經(jīng)驗,靠想像。與理性思維不同的是,它沒有完整的思維程序和過程,但往往卻能在潛意識的醞釀后突然茅塞頓開,得到了答案,有了啟示。所以,悟,往往表現(xiàn)為對事物的頓然鄰悟、突如其來的理解和瞬間的把握。猶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悟性雖然有點玄妙,似是而非,有點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既像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偈語,又像莊周對惠施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答疑,但想想它還是可以培養(yǎng)提高的。那么,要培養(yǎng)提高學習的悟性,教師應(yīng)該怎樣做呢?
一、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悟性,是心靈的閃光,是心智的飛躍,是情感和品格的提升,了悟是對自己奧秘、社會內(nèi)涵、人生價值有了最深刻最本質(zhì)的認識和把握,所以,說到底,悟性是一種氣魄,一種品質(zhì),是云水風度,是松柏精神。邪惡的人必然利欲熏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只會居心叵測,禍國殃民;偏狹的人必然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難免會蠅營狗茍,鼠目寸光,顧此失彼;奴性的人必然是察言觀色、三頭兩面、曲意逢迎的,也很容易人云亦云、指鹿為馬;虛浮的人必然是夸夸其談、吆五喝六的,也只會見利忘義、隨波逐流。由此可見,要想大徹大悟,沒有高尚的德行操守是做不到的。教師應(yīng)從“心”開始,凈化學生心靈,陶治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和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樹立良知和正義,促使學生追求、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真、善、關(guān)美。惟其如此,才能進入“悟”的主動狀態(tài),才能進入“悟”的自由王國。
二、鼓勵好學,培育潛質(zhì)
作為學生,應(yīng)該是日有長進、為學日益的。雖然好學不等于悟性,但悟性的養(yǎng)成卻是離不開勤學好問、琢磨深思的。飽食終日,好逸惡勞,再聰慧過人的才智天資也不過會是曇花一現(xiàn),再靈活敏捷的直覺和想像也消失殆盡;自命精英,自我膨脹,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只會令《傷仲永》所描述的悲劇再次上演;三心二意、馬虎搪塞也只以穿鑿附會、貽笑大方。
因此,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悟便有了基礎(chǔ)和底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尋根究底,悟便有了素養(yǎng)和潛質(zhì);持之以恒,不斷積累,日就月將,也終會眼明心亮,迫近于明白和了悟了。
三、巧妙布白,啟發(fā)思維
悟是需要空間的。維納斯的斷臂,“深山藏古詩”的畫卷,“鳥鳴山更幽”的佳句,之所以動人心魄。關(guān)鍵是給欣賞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間,從而讓人對美、對事物、對自己與生命有了了悟。教師在教學中也應(yīng)給學生的悟性思維設(shè)置這樣的空間。如果講得太多太滿,學生容易喪失思考的興趣和動機,產(chǎn)生不了悟的向往渴念,思維將無法伸展馳騁,無法自主開發(fā)和拓展。所以,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巧妙布白,啟發(fā)學生的悟性思維:“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這是悟的條件,悟的環(huán)境;“課將止而思未盡,言即斷而意無窮”,這是悟的氛圍、悟的境界。
四、重視實踐,培養(yǎng)悟性
生活無止境,學習無止境,實踐無止境,思想無止境。每一次實踐每一個行為,每一項工作,每一次經(jīng)歷,都會給人提供新經(jīng)驗、新啟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離開了實踐,悟性便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暗静堇ρ砀副ё?,竹籃裝筍母懷兒?!边@副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曾經(jīng)難倒了清代學富五車的大學士張英,卻難不倒張英身邊的小侍女,原因在哪里?在于侍女有來自生活的經(jīng)歷、體驗和領(lǐng)悟。難怪余秋雨先生說那些只顧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根本不是詩人,真正的詩人應(yīng)該騎著毛驢、駕著輕舟,在天地山水間穿行。真是一語道破玄機——實踐出真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開發(fā)學生的直覺思維,注重學生學習悟性的培養(yǎng)和提高,引導(dǎo)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用“心”去感悟、領(lǐng)悟、醒悟,以悟促學習,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學業(yè)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第七中學 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