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是近年來新整合的課程,也是新疆高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該教程在內(nèi)容設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相關教學研究和改革方面的成果也較少。結合實際教學工作,本文探討了一些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補充教材,增強授課實效性、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新疆歷史 教材分析 課程教學 教法新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03-02
《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是2007年由新疆教育廳組織專家編寫,專門在新疆高等學校開設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一門必修課程?!督坛獭肥蔷哂絮r明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對象是新疆地方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1]《教程》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核心課程。
一、《教程》研究現(xiàn)狀分析
《教程》自2007年開設以來,新疆高校教師就對《教程》教學改革陸續(xù)做了一些研究探討。由于《教程》僅是新疆高校開設的地方性課程,因此,目前對《教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基本上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
比如,王學利對專題化教學模式、探究化教學模式以及多媒體教學模式在《教程》課中的應用作了探討。[2]張建軍對《教程》中一些理論問題闡釋不清, 觀點模糊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補充了一些最新理論成果。[3]楊玲、張生輝對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研究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感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在《教程》改革中的應用作了探討。[4]孫厚明、梁蓉結合教學實踐,從新疆歷史、民族理論與政策和宗教理論與政策幾個方面闡述了教學及相關問題的理論思考。[5]許文艷從分析《教程》專題化教學的必要性入手,探討了開展專題化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6]古力孜拉·克孜爾別克結合學生在學習《教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利用新疆各地區(qū)民族與文化資源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方面也要根據(jù)民漢差異、專業(yè)差異,做到《教程》教學的統(tǒng)一性和靈活性的結合。[7]楊俊英則針對《教程》課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整體設計實踐課教學體系,建立健全實踐課保障機制,加強專兼職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方法的對策。[8]
從目前對《教程》教學改革的研究狀況來看,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對《教程》教學改革的探討,過多側重形式,基本上沒有涉及到《教程》教改深層次的問題,始終沒有跳出課本的范圍。比如,對不同歷史時期新疆與中國關系的講解,如若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某些結論,而不把與之相關的重要歷史線索講清楚、講透徹,不論教學方法怎樣變換,學生的認知始終還是停留于表象化的知識,無法對相關理論問題產(chǎn)生更為深入的理解。其二,對《教程》教學改革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與新疆的現(xiàn)實狀況結合起來,多屬就教材論教材的探討,理論講授與社會現(xiàn)實問題脫節(jié),或者是過多強調(diào)教學形式的改革,而常常忽略對《教程》教學實效的思考。
二、《教程》存在問題分析
《教程》整合了原《新疆地方史》、《科學無神論》、《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三門新疆高校地方課程,具有較為突出的優(yōu)點。《教程》內(nèi)容豐富,思想性、政策性和實用性較強。[9]但從整體內(nèi)容設置來看,本課程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程》中關于新疆歷史、民族與宗教三部分內(nèi)容設置不夠合理。在《教程》十章內(nèi)容中,關于民族的部分就有五章(即四至八章),如若再加上第二章(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與開發(fā)的地區(qū))和第十章(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那么,講授民族的內(nèi)容就有七章之多。相比較而言,講授宗教的內(nèi)容只占兩章(第二章和第九章),而新疆地方史的內(nèi)容僅有一章(即第一章)。
(二)《教程》與新疆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不夠密切,一些時政熱點、重點問題以及最新理論成果沒有得到及時反映。比如,對2009年之后(尤其是“7·5事件”以后)新疆地區(qū)“三股勢力”的破壞活動以及依法對“三股勢力”的嚴厲打擊,新疆當前的區(qū)情(反恐維穩(wěn)、依法治疆、一反兩講),全國19個省市對口援疆,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新疆自治區(qū)黨委八屆八次會議等時政重點問題。
(三)《教程》涉及內(nèi)容較為博雜,體系邏輯性不強?!督坛獭穼π陆畾v史、民族與宗教的論述,各部分內(nèi)容相互獨立,且較為簡略,缺乏史料案例,不夠清晰。在對新疆地方史與民族宗教政策闡述方面,對有些問題的論述僅有結論,缺少論證依據(jù),知識要點系統(tǒng)性不強,理論闡述不夠明確、透徹。這就表明,僅憑教材去教學,我們這門課的目的還不能完全達到,大量相關理論有待補充。[10]
(四)《教程》中沒有插圖與實物圖片資料。在《教程》所有章節(jié)中,均沒有附帶相關地圖、插圖以及圖表等輔助資料,這可以說是《教程》編寫的一大缺憾。比如,在學習不同歷史時期西域與內(nèi)地的關系時,如若不借助歷代地圖,僅按《教程》中的理論進行講授,不僅不夠直觀、明確,而且學生也很難清楚理解“西域”與中國在地域上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教程》課的教學效果。
(五)《教程》缺乏配套參考用書,這也增添了教師授課的難度。由于《教程》涉及內(nèi)容非常寬泛,既包括歷史學、又包涵民族學和宗教學,因此,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通常來講,由于受專業(yè)的限制,況且也缺少配套指導性資料,以致不同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會側重某一方面。
三、《教程》教改創(chuàng)新設計
由于《教程》編寫于2007年,該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起步相對較晚,相關教學研究成果和教學改革成果非常少見,加之該課程僅在新疆高校范圍內(nèi)開設,可借鑒的東西不多。根據(jù)《教程》設置的授課內(nèi)容,本文著重探討六種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期能夠提高授課時效性。
現(xiàn)對六種教法在《教程》授課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分別說明如下:
(一)大專題教學法
專題教學是自治區(qū)教育部門近年來一直所倡導的教學方法,但從目前對《教程》專題教學的研究狀況來看,仍屬于對《教程》原有章節(jié)的簡單重組,然后再以“專題”命名之,也就是說,仍是一種形式化或表層化的專題教學。
由于《教程》各部分內(nèi)容所占比例不夠合理,為使新疆地方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國家的民族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國家的宗教政策三部分內(nèi)容所占比例相對均衡,本文設計了“大專題教學法”。此處所探討的“大專題教學法”,并不是對《教程》原有章節(jié)進行簡單重組,而是對《教程》整體內(nèi)容重新整合,設置成系統(tǒng)化、條理化的“專題”。依據(jù)《教程》內(nèi)容,劃分為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發(fā)展史、新疆宗教演變史、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等不同專題。并根據(jù)專題設置的需要,對每個專題補充大量的材料。以講授新疆地方史為例,在這一專題中,就需要補充不同時期的中國政區(qū)圖,大量的文獻史料、數(shù)據(jù)圖表、考古資料以及視頻材料等,以彌補《教程》中知識要點分散、缺少圖表和實物資料的弊端。通過大專題教學法就可以把《教程》中分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化,也可以把每個專題講清楚、講透徹。
(二)《教程》與新疆現(xiàn)實問題結合教學法
由于《教程》跟不上變化了的形勢,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就需補充大量的材料,結合新疆現(xiàn)實問題、時政熱點、重點問題進行講授,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針對“三股勢力”的反動本質(zhì)和危害性的認識,既可以結合新疆“7·5事件”以來所發(fā)生的多起暴力恐怖事件以及所造成的嚴重社會危害進行講授,也可結合當前新疆的區(qū)情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精神進行講解。此外,還可以播放一些反映現(xiàn)實問題的案例視頻材料,比如,組織學生觀看專題片《謊言包裝下的“遷徙圣戰(zhàn)路”》,通過真實的案例材料(“去極端化”教育),使學生加強對“宗教極端”的了解,深刻認識當前新疆宗教極端思想滲透的現(xiàn)實情況和嚴峻形勢,教育學生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提高警惕,不受宗教極端思想的蠱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世界觀。
(三)《教程》與新疆歷史遺址結合教學法
把《教程》與新疆歷史古跡和遺址結合講授,在《教程》授課過程中,穿插介紹相關的歷史文化古跡。比如,新疆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不同時期的歷史遺址和文化景點也很多,這對《教程》教學來講也是非常寶貴的材料,教師在授課中如能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把《教程》課講“活”。以吐魯番的歷史文化景點為例,吐魯番地區(qū)有吐魯番博物館、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阿斯塔納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溝石窟、火焰山、郡王府、蘇公塔以及別具特色的灌溉工程——坎兒井等景點。[11]這些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內(nèi)容豐富,涉及新疆的歷史、民族、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結合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對《教程》教學非常有益,可以說是圖文并茂、生動形象,自然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程》與西域人物故事結合教學法
把不同歷史時期西域人物故事穿插到《教程》授課之中,這種方法也是本課程教改創(chuàng)新之一。歷史是由人物活動以及一系列的歷史事件構成的,對《教程》的講授,也要結合不同時期著名人物的活動及其事件進行講解,這樣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兩漢時期(公元前202—公元220年)為例,曾在西域活動的著名歷史人物就有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兩位和親烏孫的漢家公主(細君公主、解憂公主)、著名的女外交家馮嫽、盡忠守節(jié)的蘇武、軍事家常惠、西域都護府第一任都護鄭吉、經(jīng)營西域三十年的班超、被譽為大漢軍魂的耿恭等人。[12]這些歷史人物的活動與故事,也涉及到兩漢時期新疆的歷史與民族方面的內(nèi)容。又如,以玄奘取經(jīng)的故事為例,多數(shù)學生對《西游記》幾乎都能耳熟能詳,但對唐僧取經(jīng)的真實故事并不了解,在講授隋唐時期的西域時,就可以把玄奘取經(jīng)的真實故事穿插其中,以此為線索講述這一時期西域與內(nèi)地的關系、西域的民族與宗教狀況。把著名人物的歷史故事融入到《教程》講授之中,自然也會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會增添《教程》課的趣味性。
(五)《教程》與新疆民族習俗結合教學法
鑒于《教程》中理論部分編排較多,而且僅靠單純的理論講授,學生根本不感興趣。教師可以嘗試把新疆的民族習俗穿插到《教程》授課之中。比如,在學習民族、宗教以及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等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知的一些民族風俗習慣,并以小組為單位(民、漢學生相互組合),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然后讓不同小組查閱并介紹一些民族習俗(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增進民、漢學生互通學習的機會,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民族、宗教與風俗習慣的關系等內(nèi)容。這樣既能把《教程》與新疆傳統(tǒng)宗教文化習俗結合起來,也能很好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借助新疆的民族習俗,多媒體和視頻資料,實現(xiàn)《教程》與新疆民俗、宗教文化多維度的互相切換,就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六)小課題調(diào)研法
小課題調(diào)研法也是本文探討的教法之一,這一教法又稱“實踐教學法”。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教程》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就需要有互動的主題,這些主題就是小課題調(diào)研的任務。近年來也有部分教師探討過這種方法,但多是淺談,缺乏深入研究。比如說,有的教師認為,“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參觀博物館、參觀歷史遺址、組織一些學生活動等實踐項目。本文所探討的“小課題調(diào)研法”,則是以《教程》為基礎,以小組(通常5-7人)為單位,結合新疆各地的資源,深入調(diào)研一個小課題,自擬題目,調(diào)研課題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完成,通過實踐獲取第一手材料,并撰寫調(diào)研報告,制作成PPT在課堂講解演示。這種“小課題調(diào)研法”既能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又可以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加深對《教程》的學習與理解。通過小課題調(diào)研,學生就會對所調(diào)研的課題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在《教程》授課時,也就有了互動的主題,也可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四、結語
鑒于《教程》存在一定缺陷,這就說明,要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雙邊互動效果,就需要改革《教程》的教學方法,這是教學的需要,也是目前急需研究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因為授課是教學的核心,而課堂又是授課的重要途徑,教學改革,就需要教師能夠緊緊抓住課堂、圍繞課堂、充分利用課堂,提高授課效率,所以教學方法的改革就尤為重要。尤其是對于《教程》這樣的地方性課程來講,教師更是要充分結合新疆的各種資源,適當補充相關材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持續(xù)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13]。教師授課時,既要以《教程》內(nèi)容為基礎,又不必拘泥于《教程》的編寫體例形式,而是要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授課的時效性,達到《教程》這門課程設置的目的。
參考文獻:
[1][9]楊發(fā)仁、徐玉圻主編. 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M]. 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學利.《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實效性探索與實踐[J]. 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 2008(3).
[3]張建軍.《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有關問題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09(6).
[4]楊玲、張生輝.《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法探討[J]. 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0(3).
[5]孫厚明、梁蓉.《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相關問題的理論思考[J]. 昌吉學院學報, 2011(2).
[6]許文艷.《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專題化教學的實踐思考[J]. 經(jīng)濟研究導刊, 2012(21).
[7]古力孜拉·克孜爾別克.《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 昌吉學院學報, 2013(3).
[8]楊俊英.《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實踐教學改革的認識[J]. 新課程研究, 2014(12).
[10]吳恒同、陶小平.《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 2011(1).
[11]王炳華. 吐魯番的古代文明[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2]谷苞.新疆歷史人物[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3]李瑞君、鄭昆亮.《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探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2013(5).
作者簡介:
張新國(1980-),男,漢族,新疆阿勒泰人,博士(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qū)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新疆歷史與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