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華
摘 要:全面培養(yǎng)中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成了當今教育的主要目標,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史料,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關鍵詞:史料教學;初中歷史課堂;方法指導;史論結合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補充翔實而生動的史料教學已經勢在必行。在這種形勢下,開展對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全面研究,提高學生歷史意識和史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有效地搜集史料、掌握史料和運用史料解決歷史問題及各類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高效地學習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的必要性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材是高度地概括反映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因為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篇幅的關系,初中歷史教材不可能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描述上像相關史料那樣有針對性地反映得形象生動,所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材跟學生之間的矛盾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而史料的引入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史料中除了記錄一些當時的事件外,還有一些插圖、歌謠或者影視資料等,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亟柚恍┮远嗝襟w手段來體現(xiàn)的資料片更能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場景,這樣,教師給學生造成生動形象的直觀感覺,學生所接觸的不再是單調乏味的歷史知識和抽象的知識點,而是身臨其境的歷史現(xiàn)場,從而能大大增強學生對歷史認知的積極性。
2.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熟悉感
歷史學科的重要特點是研究對象早已消失,歷史現(xiàn)場也不可能再現(xiàn),很難做到百分百的直接觀察,構建了解歷史知識框架所需要的“證據(jù)”也都是間接來自于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基于這種特點,初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種不真實感,而史料的運用可以增加歷史的真實感,并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時人最真實的想法和評價,做到情景再現(xiàn),從而使學生沖破空間和時間的局限去熟悉和感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了解歷史背景,使得學生更貼近歷史。
3.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智慧與認識是通過與其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長和發(fā)展的,“在活動中學習”是其理論的基本特點。從這種理論出發(fā),將史料引入歷史教學可以充分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學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閱讀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4.培養(yǎng)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性思維的人,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些碎片知識并對歷史事件進行簡單分析。所以,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直接閱讀一些史料,閱讀一些歷史文獻,并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介紹基本的學術觀點,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有可能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二、初中歷史課堂中史料的分類
史料是指可以據(jù)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jù)的東西,按照獲取的途徑和保存狀態(tài)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和口述(傳)史料。在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資料、實物圖片、人物圖片、圖表、示意圖、戰(zhàn)爭形勢圖和音像資料等,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按不同分類方法對這些史料進行區(qū)別分類,掌握簡單的史料甄別、辨?zhèn)畏椒ㄒ约巴ㄟ^不同史料對比從不同角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
1.文字史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教材中和教材外補充的文字材料,培養(yǎng)學生獲取史料信息的能力,這是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讀懂材料只是提取信息的前提,是基礎,要想在解題時能準確地切入,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正確地分析史料,提煉觀點,從整體上把握材料。
2.實物史料
實物史料是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過去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不含文字或含微量文字的實物,亦即過去人類活動給后代留下的寶貴財富。運用實物史料,展示人類文明的足跡,不僅能開闊視野,陶冶性情,而且可以讓學生感悟歷史,直接與歷史對話。
當然,在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展示的實物并不要求是真品,有些文物還是可以收集到的,如生活器皿、古錢幣、舊郵票和舊書報等等?,F(xiàn)在一般用于課堂展示的文物都是復制品,有些則可以由老師和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具。
3.圖片史料
圖片史料是將實物等不能變?yōu)槲淖值牟牧?,用圖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圖片史料非常多,有文物、古跡、圖片、歷史地圖、數(shù)據(jù)圖表、漫畫等等。
4.音像史料
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廣泛,大量反映歷史信息的影視視頻資料在其中的利用頻率也越來越高。教師可以通過運用音像資料滿足初中生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對形象思維的需求。圍繞歷史視頻開展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如臨其境,拉近現(xiàn)實與歷史的距離。
三、初中歷史課堂中史料教學的運用
1.科學選用史料
歷史教學首先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所以在選用史料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切勿引用一些不確定和不真實的史料。從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發(fā)出的評論可以看出電視、小說對于歷史的演繹和歪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于史料的選擇,存在偏差、歷史屆尚未定論的、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等史料都不應該出現(xiàn)在課堂中。
2.多角度地選擇史料
由于初中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包含的內容繁雜、線索頗多,涉及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為了讓學生掌握科學地、一分為二的評價方法,教師應該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地對史料進行選擇和應用,達到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初中歷史內容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時,多次提到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但教材中并沒有對李鴻章進行具體的評價,這就會讓學生提出很多疑問,如:“李鴻章是不是賣國賊?”等之類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在上課的過程中引用關于歷史上時人、近代史學家、現(xiàn)代史學家對李鴻章的史料,讓學生思考之后再做出自己對于這個存在諸多爭論的歷史人物的評價。
3.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融入史料
除了書本中提供的史料之外,還可以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講述一些歷史故事,從而豐富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我在學習鄉(xiāng)土歷史《珠海歷史》中的“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時,學生可以珠海本土資料中了解一些片段和故事。唐紹儀的故居在珠海唐家,一條寬不足2米、長不足50米的小巷子的盡頭是一扇紅色的門,門上寫著“唐紹儀故居”幾個大字。1932年,唐紹儀把該園公開贈送給唐家村,改名為“共樂園”。教師可以請住在唐家的同學實地考察后,然后組織他們在課堂講述相關內容。同學們在聽完這兩位同學的敘述后,明顯地被激起了學習興趣,再結合老師的講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4.對史料內容做適當?shù)难a充、說明
初中歷史教材史料簡潔,圖表、圖片等直觀性的史料較多,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上的內容做適當?shù)难a充說明。在歷史教學中引用史料要注意史料類型的多樣化。單純的文字資料會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時間久了就會失去研讀史料的興趣;單純的圖片資料則會讓學生眼花繚亂,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因而課堂引用史料要張弛有度,精挑細選,類型要多樣化,相互印證,不能為了使用史料而嘩眾取寵,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和探究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fā)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06(9).
[2]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