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與英語國家的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愈加頻繁,相應地對實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標準越來越高。因此,做好英語教學的各項工作,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最佳階段,小學英語教學也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奠定了有力基礎。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用游戲教學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好地發(fā)揮英語課堂的效用。
關鍵詞:游戲教學;小學英語課堂;原則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水平日益提高,在國際上享有了更高的地位,也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近年來,我國與英語國家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來往、文化科技交流愈加頻繁,使得我國對于實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需求標準不斷提高,加之“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币虼耍贿z余力地做好英語教學的各項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將成為英語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小學英語作為小學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對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小學階段為學生展示一個精彩紛呈的英語世界,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其今后的英語學習及能力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游戲教學法指的是將教學內(nèi)容與多種活動方式有效地結(jié)合,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形式。在運用游戲教學法時,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需求和教學設備進行設計,活動種類頻繁,有情境設置、歌曲教學、規(guī)則游戲教學等等。在小學英語課堂運用游戲教學法可以幫助小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吸引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始終保持熱情。同時,學生在游戲中不斷被激發(fā)潛能,想象力、智力、創(chuàng)造力等都將有效提高,這對學生今后身心健康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能使游戲教學法最大化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zhì)量,教師應當合理運用游戲教學法。
一、游戲活動強化教學內(nèi)容
游戲活動充滿了趣味性,能夠在課堂上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較強的階段,但是注意力又很容易被分散,所以游戲環(huán)節(jié)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其真正參與其中,成為課堂的主體而非旁觀者。以譯林小學英語教材第三冊上的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結(jié)合教材編寫對話,自由分配角色并扮演。
二、競猜活動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即使是小學生,對于輸贏名次都有著不同的需求,而教師正是利用學生對競賽的態(tài)度及渴望獲取勝利的欲望而展開的一種教學形式。競猜活動包括了你畫我猜、猜謎題、單詞對對碰等活動,其中最常見的莫過于單詞對對碰,以小學生三年級課本教材中Unit 5 Where is my car?為例,老師可以將“bag”“hat”“book”等單詞對應的物品圖片放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讓學生進行分辨記憶。老師可以向?qū)W生詢問:“Where is my hat?”參加游戲的學生迅速將對應的帽子圖片找到遞交給老師并說:“It is here,here you are.”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觀察哪個小組正確率最高,速度最快,以此排出名次。這樣進行單詞與物品“對對碰”競猜比賽,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水平,又刺激了學生的挑戰(zhàn)欲,繼而積極參與其中。
三、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原則
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上應用的游戲教學方式多種多樣,甚至可以在原有游戲競賽活動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記憶單詞、對話的猜字謎、口令兵、包中猜物、單詞接龍等游戲,然而不論教師用什么游戲活動方式來進行授課,都必須注意幾項原則,首先要對游戲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置,使其確實能夠?qū)崿F(xiàn)教學目標,而不是純粹帶著學生做游戲,降低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其次對學生的反映要有預測,以在課堂出現(xiàn)秩序混亂時可以及時有效地維護。最后,游戲必須能夠促使大部分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而不是只針對幾位學生的游戲,且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導致其游離課堂。
“游戲教學可以緩解小學生初學英語的緊張感,提供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樂學、易學?!敝挥性谛W英語課堂中運用游戲教學法,才能將英語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對英語不再排斥恐懼,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韋唯.淺談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2.
[2]秦敏.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109-1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