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思考,更需要能有理解與欣賞他人的思考。語文的教學要從思考開始,因為思考能讓學生學會獨立學習,培養(yǎng)愛心及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鍵詞】閱讀;理解與欣賞;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有人說語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讀寫;最要進行的教育就是情思。當下的課堂,因為要應試,孩子無暇與大自然接觸,自然無法感知大自然的美;而信息來源十分便捷,百度一下,各種信息撲面而來,他們無須閱讀,無須過多思考。遠離閱讀,人變膚淺,不會思考,則讓人無法想象。因此,語文的教學要從思考開始,因為思考能讓學生學會獨立學習。而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養(yǎng)能思考的獨立的人,而且是培養(yǎng)有愛心,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
一、理解與欣賞就是懷著一種理性的思想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人性的美好
中學課文莫泊桑的《項鏈》女主人公形象爭議很多。她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一次,接受了部長舉辦的晚會的邀請。由于虛榮心作祟,向一個貴婦人借了一條項鏈。后來這條項鏈不慎在舞會上丟失,為了賠給朋友一模一樣的項鏈,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艱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當她在還清欠款后,偶遇那位貴婦人時,婦人卻告訴她那條項鏈其實是假的。
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小說通過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的小故事,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狀況,從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分化的現(xiàn)狀,從三個不同等級的人們的不同生活的對比,從對上層人士浮華生活的虛偽和毫無價值的批判的高度,描寫和諷刺女主人公的虛偽心,這樣就顯出了作品的深度。
但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理解認為瑪?shù)贍柕率且粋€堅強的女人,她經歷了十年磨難,面對“還是那么年輕,那么美麗,那么動人”的佛來思節(jié)夫人的詫異,但她沒有自卑,沒有痛苦,沒有嫉妒,而是平靜甚至是自豪地說“沒有。我是瑪?shù)贍柕隆ち_瓦賽爾。”在這一刻,她本人也完整了,與其說瑪?shù)贍柕鲁墒炝?,不如說她找回了自我——人本來就應該如此:自信、勇敢、堅強?。〞r寒冰讀《項鏈》)
兩種解讀,是兩種人生的態(tài)度,一種是以批判的眼光,一種是欣賞的眼光。前者的批判讓人變得苛刻,不會發(fā)現(xiàn)人的閃光,對人對己都是嚴厲。而后者的欣賞則能發(fā)現(xiàn)他人的美,讓自己的內心豐富而寬容,對生活充滿了感動與悲憫。
二、理解與欣賞更要用一種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文本
在魯迅的作品《祝福》中飽受批判的柳媽,她地位低下,同為下人,只能與祥林嫂等人為友,與祥林嫂私下交談也最多,很多人認為她在祥林嫂之死中負有很大的責任。認為她將別人內心深處的痛苦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填補自己壓抑無聊空虛的生活。她并沒有真心同情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正是她對祥林嫂精神上會造成打擊。有人說,她實在令人痛恨!因為她與祥林嫂同為社會的最底層的弱者,卻抽刃向更弱者更卑微者。
但,我們?yōu)槭裁床粡耐楹捅瘧懙慕嵌瘸霭l(fā),重新去審視柳媽呢。她生活艱辛,受盡苦難,從她那“打皺的臉”,笑起來“蹙縮得像一個核桃”,“干枯的小眼睛”可以得到印證。盡管生活貧窮苦澀,艱辛壓抑,她仍真誠地信奉封建禮教、封建思想所宣揚的一切東西,并自覺地化為實際行動:做“善女人”,“吃素,不殺生,只肯洗器皿”,與人為善。正是因為她的善良的一面,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確實是出于真誠的關心,她想幫助祥林嫂找到“贖罪”的辦法,救祥林嫂出苦海。她本身也是一個受害者,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一個弱者。我們在把同情目光投到祥林嫂身上的時候,為什么不同情同樣也是弱者的柳媽呢?柳媽和“魯鎮(zhèn)的人們”決無意去加害于比她們還要不幸的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沒有寬恕就沒有真正的同情,因為能寬容地對待他人,寬恕他人,幫助他人的人,那么他的行動將會帶有公正和博愛的印證。
曾經有一位哲學家說過:對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對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證。誰滿懷這種同情,誰就肯定不會傷害人、損害人、使人痛苦。中學時代正是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時代,如果沒有種下同情的種子,不懂得對弱者的同情,是殘忍而偏執(zhí)的;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但同情心不會自發(fā)產生,同情心也要靠平時精心的培護,在心靈里播下寬恕與理解的種子,才能長成同情之花與別人和睦相處、互相幫助。
三、理解與欣賞還要用對他人關注與關懷來反思人生的情感去理解文本
古人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它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
巴金的《小狗包弟》我們都熟悉。文章開頭寫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為了保全自己,不要讓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墮入地獄,作者出賣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臺。巴金對自己這種自私的行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沒有把這件事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而是大膽地剖析自己,對自己進行了良心的譴責。
但我們仔細去閱讀,我們能發(fā)現(xiàn),小狗成為家庭的累贅和包袱并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作者內心的極度緊張造成的。陳思和先生的《懺悔從這里開始》說到巴金在文中也提到并非是真的有什么殺狗的政策,而是因為擔心狗的叫聲會引來紅衛(wèi)兵或是街坊里愛搗亂的小孩的注意或搗亂。小孩子本身的行為,構不成政治迫害,他們也不可能真的進去殺狗。但受到迫害的知識分子如巴金,已似驚弓之鳥,從頑童的惡作劇聯(lián)想到引來紅衛(wèi)兵災難的可能,結果只能犧牲可愛的小狗。這本來是迫害之外的事件,并非政治迫害過程中的必然事件,正因為是迫害以外的事件,巴金所承受的心靈痛苦的代價也就特別的大。再說出賣或者說放棄一條狗的生命,對于人類的正常生活倫理而言并沒有過分的罪惡,但巴金卻在這里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當文革過去,一切都恢復平靜的時候,他終于悲哀地發(fā)現(xiàn),他家里的花園一片衰敗,當年的親人也不見了。這一切都不是小狗包弟給他帶來,然而包弟卻白白成了一個犧牲品。為了保全自己安寧的家庭生活,為了使災難遲一點到來,人類可以任意處置動物的生命,即使這條小狗非常惹人喜愛。巴金感到自己的靈魂欠了許多債,他決定要還債,要向小狗道歉,要對自己過去的十年做個總結,懺悔從這里起步。
陳思和先生的解讀讓我們領悟到:閱讀不僅僅只是一種理解與欣賞,還要通過對他人的寬容與悲憫來反思自身,這樣人才能得以進步,社會也更加和睦。人就是在生存中閱讀,也是在閱讀中生存。
時寒冰在博客里介紹讀書經驗時說“有悲憫心,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領略到知識之美?!痹谖闹兴f“因為殘忍,因為缺乏同情和悲憫之心,中國式的教育讓我們遺忘了這一切,遺忘了溫情和人性的東西,讓我們只記住了嘲弄和挖苦,這導致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該汲取的營養(yǎng)沒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國式教育制造出來的糟粕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這種錯誤的教育帶給了我們錯誤的思維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著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模式”?;蛟S,時寒冰先生的話也過于偏激,但是,在一個個正在成長孩子心中種下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情他人的種子,他們長大之后,會覺得世界更美好不是嗎?
巴金先生說:語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變得更美好。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思考,更需要能有理解與欣賞他人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陳思和.懺悔從懷念小狗開始——巴金《小狗包弟》分 析[J].語文學習,2005(4).
[2]夏杰祥.問責自己 拷問世人 呼喚良知——關于《小狗包 弟》[J].中學語文教學,2007(9).
[3]曲竟瑋.《小狗包弟》結構與主題的多重分析[J].語文學習,2013(4).
作者簡介:鄧遠凌,男,1974年生,中級,現(xiàn)任教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第一中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