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婭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讓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社會品質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xiàn),就會在教育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課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于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正如曾經(jīng)有人說過的“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與,我才會明白?!彼?,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使他們在學后還能將升華后的行為回歸到生活中去。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活化教學內容,主動構建活動型的課堂,做到課堂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為達到讓學生全面參與的目的,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做了幾點嘗試。
一、利用綜合積分,激發(fā)學生興趣
為全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品社課的活動中,我充分利用綜合積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凡是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踴躍參與小組討論認真完成課后習題,表現(xiàn)好的加分。在課外,能將所學的知識化為行為習慣,做有利于學校、班級、別人的事。給大家?guī)砜鞓返募臃?,積分的制訂。采用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原則。經(jīng)班委決定后給予公布,由班干部根據(jù)標準掌握,采用一月一小評,一期一終評。對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評為“文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上《我家的故事》這一節(jié)課時,我出示了我們班幾位學生的家庭照片和生活照,邊播放邊解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每個家庭都有許多的故事,每個家庭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不同的故事。很多同學的眼球被熟悉的臉龐一下子吸引過來了,在這節(jié)課中,看到這幾位同學被展示出來,其他同學都躍躍欲試,積極講述自己的故事。有人說到:“前幾天晚上,我聞到老爸身上很臭,仔細一聞,原來是香煙味。我就跟老爸說,老爸,今天我聽說了一件事,講給你聽好不好?有一個家很奇怪,全家人都得癌癥了,就他家的爸爸沒得癌癥。你說奇怪不奇怪?我爸就問,那有沒有說什么原因?我就說有啊。原來他家的爸爸抽煙,其他人都不抽煙,但是其他人都是二手煙聞多了,才會得癌癥,所以,二手煙比一手煙更毒!我們教室的黑板上也是這么說的,二手煙對小孩的危害最大。老爸,為了我的健康,全家人的幸福,請你戒煙好不好?我是威逼加利誘地讓我爸答應了?,F(xiàn)在家里已經(jīng)聞不到香煙味了?!笨梢?,適宜的教學情境是上好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以身作則,注重細節(jié)導行
記得在師范讀書時,老師曾在課堂上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說是一個態(tài)度非常認真的老師上課,課前把課堂上要用的卡片都準備妥當了,上課的時候,卻一邊貼卡片,一邊隨手把雙面膠的廢紙丟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設計。在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個小小的動作,可以毀了你精心設計的課堂。當時我們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記著這個事例。
從此,在走向教育崗位后,就特別留意自己的一舉一動。因為我深深的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強。老師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師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成了他們有意或無意中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行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知。小小的一聲“謝謝”產(chǎn)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學生說“謝謝”,向他們借書、借筆時說,他們幫我撿起吹落在地的紙張時說,學生為班級做了好事時也替全班同學說……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之間說“謝謝”也多了。
在一次校運會上看得出孩子們興致很高,叫我感動的并非精彩的比賽場面,而是有一組同學賽完后時,非常真誠地、由衷地對下一位同學說:“加油!加油!”這完全是他們自發(fā)的,沒有教師刻意地教他們這么去做,也沒有人引導或者提醒他們,他們就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沒有絲毫的做作或矯情。他們的純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驕傲的!
當運動會結束時,同學們看到有垃圾,在班長的帶領下很快“風掃殘云”讓整個操場煥然一新。
三、隨時關注生活,巧從細節(jié)入手
相信老師們,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觸。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決不是一蹴而就,靠我們講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獲的。而要靠老師們做一個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地、周而復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導學生。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兒童化”,一切工作都要從孩子的年齡、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點出發(fā),以兒童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直觀的引導,達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悅誠服,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天時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來,只要有一點時機的不成熟,都會導致失敗。
新接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愛關注身邊的“壞人壞事”,某某罵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沒關水龍頭……但是他們不會發(fā)現(xiàn)某某幫同學關掉了水龍頭,某某安慰了同學、照顧了同學……孩子們不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好事,不會尋找身邊的快樂。于是,我針對這個現(xiàn)象開展了“分享快樂”的活動。我打印了一張表格,每天利用談話課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能帶給大家快樂的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凡是和大家分享快樂的同學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覺得快樂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們的名字后面打上紅五星。比一比,看一看,誰的五星多。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樂在其中。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個人品德培養(yǎng)中最基本的,與其做一個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樂觀地面對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享受生活,這樣你自己也愉悅,學生也快活。比如,在《家有喜事》一課中,上課前,筆者喜氣洋洋地走進教室,興奮的向學生介紹了自己家中的喜事,學生們一下被感染了。筆者隨機問道:“人人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你家的喜事肯定也很多,誰能說一說讓我們共同分享?”學生們踴躍舉手,興致勃勃地爭著上來介紹自己家的喜事。教師用“真為你高興”、“祝賀你”、“為你喝彩”等來表示肯定,學生很快就帶著愉快輕松的心情進入學習角色。
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我們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實是貴在堅持,把習慣當作道德教育的重點,重視習慣的力量。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往往比僅僅知道一些道理,對其一生的影響更大。從細節(jié)入手,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將讓終身受益,凡是有我任品社課的班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都帶著自覺的行為,其班級也常被學校評為“文明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