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琴
摘 要:小學在教養(yǎng)"四有"人才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語文,它是思想性、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的使命,與此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對其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如勞動光榮、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為人民服務等。
關鍵詞:有機結合;抓住語段;循循善誘;配合活動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在教養(yǎng)"四有"人才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語文,它是思想性、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又小學生天真活潑可愛,求知欲望高,在教學時應該抓住各種有利契機,利用各種訓練途徑自然而然地,切切實實地,卓有成效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下面就如何"滲透"談談筆者三十多年來在語文教學中的膚淺體會。
一、有機結合,教書育人
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這就充分表明了小學語文教學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把在閱讀中進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我們的語文老師必須堅定這樣的認識。語文文字的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仔細地觀察,細心地認識社會,去尋找美,歌頌美,弘揚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增強認識問題,識別事物的能力,由穩(wěn)中有降到行,知行統(tǒng)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比如學習了《落花生》一文,學生懂得了做人不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靈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觀察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去尋找心靈善的人,并寫成文章謳歌美。讓學生既深入生活錘煉了語言,又豐富了情感鍛煉了思想。另外,還可結合教材的內(nèi)容,結合學生真實的思想實際開展有關的課外活動,不斷地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和道德行為。
二、抓住語段,從中體味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個或幾個最關鍵的語段,教學時要善于抓住它們,并帶領學生細心讀,從中體味,在分析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精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啟迪。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筆者就緊緊地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tài)的語句,反復朗讀,邊讀邊議,抓住語言"走"、"同志們""用石頭砸!""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抓住宰態(tài)描寫:昂首挺胸,抓住云集:跳下深谷。而讓學生體會五壯士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勇于獻身的英雄氣概,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以及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無限忠誠。這不僅給學生上一節(jié)生動的愛解放教育課又能深刻地體會。
三、循循善誘,激勵挑戰(zhàn)
學生的成長無論是在學習還是思想方面,都是靠自己在平時的努力,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的。因此,我們應在教學中,循循善誘,激勵學生奮發(fā)進取。為了使課文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來,并銘刻在心靈上,教學時應該借助對形象的具體分析,體會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自覺地檢查自己的言行,自己反饋自己,教育自己,如學習了《落花生》一文,要求學生舉例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的意思。學生列舉了張海迪身殘志堅,自學成才,努力為"四化"做貢獻,雷鋒叔叔生活樸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受到全國人民的崇敬和愛戴;阮文發(fā)單腳跳幾十年撲在教學中,默默奉獻……學生還檢查了自己輕視勞動,貪圖享受,不能獨立自強等不良習慣,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刻苦學習,努力拼搏的好思想。
四、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愛國意識、公民意識等是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但絕不是全部內(nèi)容,德育教育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學生在小學階段所接受的教育會對其行為習慣產(chǎn)生很大影響。我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文章,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滲透。
五、配合活動,講究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應當采取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滲透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又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可配合活動,尋找活動,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作者的心、學生的心溝通起來,融會貫通。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特別是中下等生思想上,意志上薄弱的學生,并通過各種活動,如舉行演講"我和凡首比童年"、"我和張海迪比學習"等比賽,不斷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一下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情感。教師應該真正地吃透教材,駕馭教材并以為一般的熱情,從語言文字入手,細心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語文《一夜的工作》一文寫的是何其芳陪周總理審閱稿子,親眼見到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表達了對周總理無比敬愛的思想感情。怎樣讓學生也產(chǎn)生如此感情?教師必須懷著對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深鉆教材,掌握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在作者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心靈之橋。
教學時,可抓住"我想高聲對全世界這樣說,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這一重點句子引發(fā)開去。問:作為一國之總理,夜餐應當是怎樣的?作者當時時為什么那么激動?啟發(fā)學生想象,教師并結合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總理的這一平凡的舉動正是艱苦樸素的事跡,讓學生認識到:周總理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之一,夜以繼日地為人民服務,對待同志又是那樣的謙虛,親切,生活又是那樣的簡樸,作者所見所聞,怎能不深受感動呢?他們能不為這樣的好總理而深感自豪和驕傲,這樣領會了文中的內(nèi)容,又不斷陶冶高尚的情操,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有些文章,如《狼牙山五壯士》、《草地夜行》還可以多參觀、詢問、故事會等形式在故事情節(jié)和分析人物形象時,滲透思想教育。
總之,我們教育學生,一要教給知識,二要教育思想,我們要把二者緊密配合起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祥.小學語文素質教學發(fā)展[J].江蘇教學管理,2011(09):100-103.
[2]張亮海.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育研究,2011(10):33-35.
[3]莊海強.語文教學從什么角度入手[J].教學與管理,2010(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