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福
【關鍵詞】 新課改;教師角色;轉變;引導
者;評價者;設計者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71—01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教師角色的轉變已成為一種必然。教師角色的轉變是為了讓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發(fā)揮應有的功能,這種轉變是讓教師改變原先擁有知識權威者的形象,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裁判者,是絕對的權威。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話如同封建社會的圣旨。多年來,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了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總是想方設法把個性差異很大的學生統(tǒng)一按照自己設計的模式發(fā)展,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guī)范但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統(tǒng)統(tǒng)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讓這些千差萬別的學生說話、做事如出一轍。新的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這種合作、參與意味著平等、民主與和諧,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道貌岸然尊嚴將被這種民主、平等的新型的教學關系所替代,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構建的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那種教師一統(tǒng)天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成為歷史,探究、合作、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教學將登上歷史的舞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不斷引導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tǒng)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道德的促進者和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最終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建構當前所學的運動知識和技能的目的。
二、從教師與學生學習方式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者
傳統(tǒng)教學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的重點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習掌握知識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課程下體育教學的最大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即通過體育知識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材的潛能,以實現(xiàn)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效和育人的功效。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是這次課改的顯著特征。要改變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就要轉變學生“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發(fā)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凸現(xiàn)出來,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從教師與教學評價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者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由于評價手段的單一,只有教師評價且只注重結果。只教學生技術技能,并不顧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態(tài)度、情感的體驗和價值觀的取向。結果是學生雖然學習了技術,應付了測試,但并沒有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實施新課程后,教師將通過對評價制度的改革,對學習過程的關注,對個體差異的重視等,重新認識學習效果,教師將努力轉變單一的量性評價方法,樹立一種對所有學生來說“能盡力的都是好的”這樣一種充滿激情的靈活有效的、以質性評價為主的新觀念。
四、從教師與教學模式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模式的設計者和創(chuàng)造者
新課程在教育教學方面都體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如在對教育的根本認識上,從強調外在力量的塑造到強調學生內在動機的激發(fā);在對教學的根本認識上,從注重教師的獨白到注重師生間的對話;反映在課程上,則是主張把教材當作“藍本”到解讀的“文本”。如果把教材當作金科玉律,把教學大綱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教學也就成了凝固的、共同尋找所謂唯一正確答案的機械活動。把教材作為教師與學生雙方相互作用的對象,從不同角度和立場來進行解讀,也許教材所展現(xiàn)出的就是不同的光彩。這就要求教師不墨守成規(guī),要勇于創(chuàng)新、認真積累、總結和提高。教學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要求學生有創(chuàng)造精神,教師首先要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精神,無論是在教學的組織、對教材的理解,還是教學過程、教學風格上,新課程和教材都給予教師很大的空間。今后的教學,教師和學生應該越來越要把教材當作共同分析、探討的對象,可以從“自我”的角度進行詮釋和說明,而不應該千人一面,千校一式。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