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杰
摘 要: 興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推動學生滿腔熱情地從事學習和探索。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心情愉悅地自覺學習,從而體會到動腦思考數學問題的樂趣。本文通過對數學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探討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學習興趣 學習規(guī)律
一、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主要目的是引趣、激趣和誘思,而情境創(chuàng)設是讓數學課堂教學適度改變其枯燥乏味的面孔,正如教育家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如在教學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我結合多媒體課件出示《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圖片畫面,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并提出問題:“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途中酷暑難忍,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一片瓜地,孫悟空買了4個西瓜回來準備師徒四人每人吃一個,可是豬八戒跑過來對師傅說:‘師傅!師傅!還是我來分吧!師傅同意了他的請求,豬八戒想先嘗嘗再分,可他吃了一塊又一塊,不一會就把分西瓜的事忘了,一口氣把西瓜全吃完了!現在還有沒有西瓜了?”學生聽得很認真,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睅熡謫枺骸耙粋€西瓜也沒有用數字幾來表示呢?”生答:“0?!睅熡謫枺骸?個西瓜3個人來分怎樣列算式呢?”生很自然地說出0÷3=0。師再引導:“那0÷7、0÷100、0÷5000呢?”“0個西瓜能讓0個人來分嗎?”“當然不能了,那樣沒有任何意義?!币簿晚樌匾龑С觯骸?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睂W生的積極性提高了,為以下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適當的表揚、獎勵,提高學習興趣
表揚與獎勵是教學的一劑良藥,適當的表揚與獎勵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適用于學困生。表揚與獎勵的形式有很多種,如物質獎勵:小紅花、小紅旗、笑臉、小星星……精神獎勵:你真棒、加油、有進步……把不同層次的獎勵方式以各種形式運用到每一節(jié)課、每周、每月、每學期中。這樣給予學生一定的階段性的目標和追求,使學生自發(fā)產生一種和誰比的心理。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他們不斷努力學習,發(fā)展各種才能。
三、課堂中注重采用游戲,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游戲有很大的興趣。從兒童年齡特點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可編出多種數學練習的游戲。
如教學億以內數的認識時,做自編自演練讀數游戲。找出9名學生到前面一字排開,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代表一個數位,每個學生都用右手表示要出的數字,當老師說第一道題時,每位學生分別打出自己想要出示的數,然后在下邊的學生迅速讀出來,讀對了換一組上來,讀錯了,這組學生繼續(xù)讀,看哪組學生在前邊出的題多。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精神高度集中,既受到了數學思想的熏陶,又提高了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視動手操作,促進學習興趣
動手實踐操作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性,易于促進興趣的產生,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的特點,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而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要突出主體就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動手操作,以動促思,加深印象,喚起學生興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币鉀Q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必須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更多的新問題、新想法,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中,移多補少,兩者一樣多的應用題時,教師準備許多圖片,讓學生操作,從多的一行取幾個移到另一行,學生的操作興趣非常高,開始是一個一個地移,然后就有學生發(fā)覺可利用求平均數以后來移,最后學生發(fā)現了一種更簡便的算法——求兩者的差來移……通過動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在多種感官的運用中,學生學到了一種探索新知識的方法,發(fā)展了自主學習能力。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工夫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優(yōu)點,“直觀”有時能直接說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力量,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思索的問題,而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加教學容量,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境,重新組織教材結構網絡,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和應用能力。
六、課堂中采用“開放式問題”,激起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將開放式問題帶入課堂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是當前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潮流,也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數學開放式問題的顯著特點是其思考空間廣闊,思維活動的自由度較大,學生的思維活動易于展開,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更多,它具有與傳統(tǒng)封閉型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有其獨特的效果。數學開放式問題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為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開放式”的數學思維和開拓進取精神。
如教學“解決問題”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
水果店有蘋果:36箱;香蕉:59箱;梨:78箱;桃子:45箱。
先給出兩個問題:
(1)梨和香蕉一共有多少箱?(2)蘋果比香蕉少多少箱?
然后問學生:
(3)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一定能根據所給條件提出很多個問題。如:“蘋果、香蕉、梨、桃子一共有多少箱?桃子比梨少多少箱?……”
最后再問:
(4)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思維,還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數學知識蘊含著許多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因素,教師要充分挖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樂學中學會知識,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