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凱 豐慶林 (大同市第一中學 山西大同 037008)
?
關于“函數(shù)y=Asin(ωx+φ)的圖像”的教學探索*
●董凱豐慶林(大同市第一中學山西大同037008)
摘要:鑒于現(xiàn)行高中數(shù)學教材中,探索正弦型函數(shù)的圖像變換時缺乏實際背景,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文章以水車模型為背景,使學生能自行推導出正弦型函數(shù)的解析式,并借助實際背景,深刻感悟各參數(shù)對函數(shù)圖像的影響,不僅給出了教學設計,還提及了編寫教學設計的最初設想、遇到的困難,以及編寫后的反思.
關鍵詞:正弦型函數(shù);圖像變換;教學設計
“函數(shù)y=Asin(ωx+φ)的圖像”這一內容有著豐富的實際背景,但是因為不同學科知識內容之間的銜接,卻限制了其教學.能否借助具體的實際問題,結合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讓這一節(jié)教學內容更加生動,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并更深切地感悟各參數(shù)對正弦型函數(shù)圖像的影響呢?為此我們進行了反復研究,并形成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1對函數(shù)y=Asin(ωx+φ)的現(xiàn)實模型探索與設想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教材中,引入y=Asin(ωx+φ)函數(shù)模型時,往往只是一句話:“在物理和工程技術的許多問題中,都會遇到形如y=Asin(ωx+φ)的函數(shù)解析式”[1].這樣的敘述指出了正弦型函數(shù)的重要性,但由于沒有給出具體實例,學生仍然會覺得此函數(shù)模型比較陌生.
設計意圖為例題講解作鋪墊,建立向量方法和幾何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解決如何選擇基底、如何用基底表示其他向量、線段相等與垂直如何用向量表示等問題.
5.2例題講解
例5求證:平行四邊形的2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2條鄰邊平方和的2倍.
設計意圖初步嘗試用向量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有了復習引入的鋪墊,相信學生能夠解決此題.教師總結用向量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三步曲”.
圖4 圖5
例6如圖4,在等腰Rt△ABC中,∠C=90°,CA=CB,D為BC的中點,E為AB上的一點,且AE=2EB,求證:AD⊥CE.
設計意圖體驗用向量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三步曲”,發(fā)掘解決此題的多種途徑(本題可用向量的幾何法與向量的坐標法解決,而用平面幾何法不易解決).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
變式題如圖5,已知正方形ABCD,P為對角線上任意一點,PE⊥AB于點E,PF⊥BC于點F,聯(lián)結DP,EF,求證:1)DP⊥EF;2)DP=EF.
設計意圖合理選擇解題方法(本題用向量的坐標法解決較容易),優(yōu)化學生思維,拓展思維空間.
5.3課堂練習
練習1已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且AC=BD,用向量方法證明:四邊形ABCD是矩形.
三角函數(shù)研究的對象是圓周運動.能否選擇以勻速圓周運動為背景的實際模型,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定義,讓學生自行推導出y=Asin(ωx+φ)的解析式呢?如果能這樣處理,那就更容易拉近學生與正弦型函數(shù)的距離.在物理學中,簡諧運動中單擺對平衡位置的位移y與時間x的關系、交流電的電壓y與時間x的關系等都是形如y=Asin(ωx+φ)的函數(shù).因此可以選擇它們?yōu)楸尘皩瘮?shù)進行研究.
一個簡易的交流發(fā)電裝置將一定長度的導線彎成導線圈,從水平狀態(tài)開始,按逆時針方向,在磁場中以ω=1 rad/s的角速度繞轉軸旋轉,則產(chǎn)生的感應電流y隨時間x的變化規(guī)律為y=sinx(其中x≥0).
變化其中導線圈的初始位置、旋轉速度、線圈匝數(shù),并研究感應電流y隨時間x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φ,ω,A這3個參數(shù)變化對函數(shù)圖像的影響.
但是這個構想剛一出爐就被否定了,原因是與物理知識的銜接不匹配,這樣的情境對學生來說要求較高,尤其是對文科學生而言,情境難度超過了所學知識的難度,因此只能忍痛割愛.之后又嘗試用摩天輪,雖然直觀,很有趣味性,但是文化性稍顯不足.
2根據(jù)設想,撰寫“函數(shù)y=Asin(ωx+φ)的圖像”教學設計
根據(jù)前面的設想,并經(jīng)過多次實踐、修正、完善,我們編寫成下面的教學設計.
圖1 圖2
引入教師簡要介紹“天工開物”并展示“筒車”圖片(如圖1),簡述筒車的作用原理.
問題1以筒車轉軸為原點,水平方向、豎直方向為坐標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圖2).記筒車半徑為Am,旋轉的角速度為ωrad/s,某水筒M(視為質點)的初始位置M0對應角φ的終邊,則水筒M相對轉軸O的高度y(單位:m)隨時間x(單位:s)的函數(shù)關系式是什么?
預設的師生活動學生探究并給出答案:y=Asin(ωx+φ).
教師對學生的分析及解答予以點評,并指出函數(shù)y=Asin(ωx+φ)是重要的數(shù)學模型,有諸多應用,并與函數(shù)y=sinx密切相關.
設計意圖引入筒車,并引出y=Asin(ωx+φ)型函數(shù).
圖3
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解答予以點評并演示課件;若學生答不出,則教師可展示幾組特殊點作為提示.
設計意圖希望學生通過這個探究結合實例體會函數(shù)圖像平移“左加右減”的本質.
問題3若另選一個水筒并視為質點R(例如選擇Q關于點O的對稱點),則R的初始位置φ取何值?相對于轉軸O的高度y隨時間x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其圖像與點P運動規(guī)律的圖像有何關系?φ對函數(shù)y=sin(x+φ)的圖像有何影響?
教師幫助并引導學生思考,點評學生的回答.
設計意圖歸納φ對函數(shù)y=sin(x+φ)圖像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解答予以點評并演示課件;若學生答不出,教師可展示幾組特殊點作為提示.
教師幫助并引導學生思考,點評學生的回答.
設計意圖歸納ω對函數(shù)y=sin(ωx+φ)圖像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解答予以點評并演示課件;若學生答不出,教師可展示幾組特殊點作為提示.
設計意圖希望學生通過這個探究結合實例,體會豎直伸縮變換的本質.
問題7如果將水車每個葉片的長度增加為2 m,并在端點處增加新的水筒Q″,則Q″對應的A取何值?水筒Q″相對于O的高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何?其圖像與點O運動規(guī)律的圖像有何關系?A對函數(shù)y=Asin(ωx+φ)的圖像有何影響?
教師幫助并引導學生思考,點評學生的回答.
設計意圖歸納A對函數(shù)y=Asin(ωx+φ)的圖像的影響.
該問題結束后,教師指出函數(shù)y=Asin(ωx+φ)是非常重要的數(shù)學模型,并有許多實際應用.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A,ω,φ,T,f的物理意義的說明.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正弦型函數(shù)的實際應用.
(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略.)
3“函數(shù)的圖像”教學實踐與反思
基于以上研究、實踐、反思、再研究、再反思的過程,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經(jīng)驗.
3.1選擇實例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
為了給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參量賦予鮮明的實際意義,起初我們選擇的是交流發(fā)電機發(fā)電原理的模型.這個模型涉及到電磁感應、交變電流等物理知識和原理,學生學習《數(shù)學4》時還沒有接觸這些內容,因此理解起來會很困難.
后期改用了水車模型,這樣,學生根據(jù)物理學中勻速圓周運動的相關知識結合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即可建立對應的函數(shù)解析式,而且模型中各參量的實際意義明確,便于學生理解各參量變換對圖像的影響.
3.2設計問題時,表述要明確,能使學生正確理解問題的內涵
“問題2”最初是這樣敘述的:“水輪上與點P相隔4個葉輪的水筒Q(視為質點)相對于水車轉軸O的高度y隨時間x的變化規(guī)律如何?圖像如何?與點P的函數(shù)圖像有何關系?”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尋找點P,Q的關系,進而發(fā)現(xiàn)點P,Q的運動規(guī)律及圖像之間的關系.然而由于表述中沒有清楚地指出這一點,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沒能理解這層意思,其中有學生回答第2個問題“圖像如何?”時顯得不知所措,最后的回答更是不知所云.
因此在之后的修改中,改變了這樣敘述的方式,將“圖像如何”改為“水筒Q在x時刻的位置與水筒P在哪一時刻的位置完全相同?”這樣直接提出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使學生能夠明確任務,也為后面的思考鋪平了道路.
3.3設計多個小問題組成的連環(huán)問題時,應合理取舍,直奔主題,使問題簡潔明了
“問題2”原先設計了3個小問題:1)點Q的運動規(guī)律;2)點P,Q的關系;3)點P,Q運動規(guī)律及圖像的關系.3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參量的變換到點的變換,從點的變換到圖像的變換,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各個變換的特征,得到圖像變換前和變換后的關系.從課堂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更加容易,但是課后與學生交談時,有學生反映問題太過啰嗦,課堂進度太慢,節(jié)奏不夠緊湊.
之后我們認真斟酌一番,發(fā)現(xiàn)問題2)和3)是需要學生探究的主要內容,問題1)相對次要,且只要套用引入時導出的解析式即可得到.于是最終表述探究的問題時,問題1)的答案直接給出,只探究問題2)和3),這樣就能直奔主題,讓學生探究時直接指向核心內容,課堂節(jié)奏也更加明快.
研究是快樂的,實踐是有趣的.經(jīng)過反復地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特別是與學生的交流,筆者的想法與學生的心理變得更加融洽,實踐的結果與筆者的初衷也變得更加吻合了.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數(shù)學室.普通高中教材《數(shù)學》第2冊(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課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材《物理(選修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O1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407(2016)05-03-04
作者簡介:董凱(1982-),男,山西太原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shù)學教育.
基金項目: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十二五”課題“高中數(shù)學教材中三角函數(shù)內容的研究”(KC2014-016).
修訂日期:*收文日期:2016-01-05;201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