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業(yè)
摘 要:實驗證明:在愉快的氛圍里,人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會大幅度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在輕松愉快、無憂無慮的情境中學習,情緒越好,學習效果越佳。要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從而產(chǎn)生更強烈的求知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快樂課堂;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22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39
傳統(tǒng)小學英語教學多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制約了英語水平的提高。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推動下,作為小學生英語啟蒙教師的我們應組織以學生為主體,豐富多彩、新穎活潑的活動化教學課堂,盡最大力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機會用英語進行交流活動,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使他們對英語這門語言勤學、樂學,讓小學英語課堂活起來。擔任小學英語教學工作多年來,我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教學模式,思考著如何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與他們的思維方式“零”距離接觸,到現(xiàn)在也有了一些經(jīng)驗。
一、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nèi)?chuàng)作、去想象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師育人的主陣地。學生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發(fā)展自己的思維。但在有些英語課上,教師為了按照自己課前的預設(教學設計)來推進教學,不惜綁架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興趣愛好。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立足問題,改變學習方式,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提高學生課堂中的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
例如,學習invite(邀請)的時候,課文中是李明邀請朋友一起去北京。學生的創(chuàng)意是:little grass invite wind sister to play .(小草邀請風姐姐一起玩)哇!多么美好的情景呀,讓人不禁想起,春風微拂著大地,小草舞動著輕盈的身姿,多么和諧的畫面。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演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課堂上讓學生當“教師”為教師糾正錯誤
例如,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在筆試考試中很容易掌握,太簡單了。可口語應用中要做到不出錯,那對于學了十幾年英語的人來說都不容易,更別說小學生了。在三年級教學one book,two books ,three books ...時,我故意犯錯,拿著三本書,認真地說:“I have three book.”學生說:“No,three books .”我再假裝努力地改正:“threes book.”學生捂著嘴笑著說:“three books.”他們誠心誠意地幫我糾正。最終,我改對了,他們的成就感很強(我的心里更加得意)。
愛學生就要理解她們,不要針對一個學生錯誤反復的糾正,要在適當?shù)臅r間用自己夸大的表演,或教師犯錯學生來糾正的方法幫助他們,大家在笑聲中鞏固了知識。
三、課堂上教師要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表演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占著主導地位,運用直觀教學,學生愿意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教師有計劃地準備一些簡單的道具,就會讓情境變得更加真實、有趣。例如,醫(yī)生與病人的情景游戲,記得自己在小的時候都很喜歡玩。在教學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我穿著白大褂,給學生準備一些紅色及時貼,我們的表演就可以開始了。學生把及時貼粘到頭上“痛苦”地來找doctor看病,doctor也認真地幫助救治。學生知道如何使用語言后都想表演,又沒有那么多的白大褂,我就教他們疊“醫(yī)生帽”。他們戴著帽子,像模像樣地做起了醫(yī)生,重復的表演,交換著角色,好像怎么也玩不夠,語言就在這種情景中反復地得到了練習,真正的記在學生的腦子里了。
四、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寬容與鼓勵,竟然影響著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態(tài)度與評價
教師要善于運用表揚的藝術。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對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挖苦、嘲笑,那么學生會更加變本加厲地歧視他們,沒有學生是十全十美的,在教師的表揚下,學生都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讓我們教師善待每一個幼小的心靈吧,把一縷縷溫暖的陽光,照射到他們內(nèi)心最寒冷的地方,讓他們的童年時代永遠是燦爛的春天。
課堂就應該是學生的“天堂”,這里應該有他們的笑聲,到處都應該是他們成長中留下的美好回憶。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必須加強學習和探究,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教學內(nèi)容要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學習方法要注意多樣性,同時要創(chuàng)設語言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有力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小學英語教學的快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