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摘 要:詩言志,史言智;歷史是往昔之風云,先人之舊事,王侯將相,朝代更替,學好歷史,一個人即能擁有無窮的智慧。本文從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新教學兩個角度對歷史教學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解讀,期待對同仁教學有所裨益,是為深幸。
關鍵詞:歷史教學;趣味性;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新教學
一、情境創(chuàng)設的利弊
萬事皆有利弊。好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但是如果情境創(chuàng)設一味只考慮到趣味性、直觀性和探索性等,而卻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走進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誤區(qū),無法真正打造出高效課堂。筆者認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誤區(qū)有以下一些。
1.情境創(chuàng)設沒有考慮到知識性。
活動情境要針對相應的課堂教學內容來創(chuàng)設,為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如果只創(chuàng)設情境卻沒有與知識掛鉤,這樣反而失去了情境創(chuàng)設的意義。
2.情境創(chuàng)設有始無終。
有的教師只把探究問題的情境化當做是課堂教學中的某種擺設或是點綴。課前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起了非?;钴S的課堂氣氛,結課時對新課開始提出的情境問題卻沒有一點點的小結和說明,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看著熱鬧非凡,實際學習效果甚微,學生所得有限。
3.創(chuàng)設的情境太多,導致“本末倒置”。
有的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一節(jié)課上堆積太多的情境設計,反而讓學生眼花繚亂,在一陣喧鬧中一無所獲。所以說,情境創(chuàng)設不能一味求多,應該是以能否產生高效的學習效果為標準,否則只能是“本末倒置”。
課堂上把需要探究的問題情境化設計,來激活學生的認知需要,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渴望學習的天性上,充分調動學生潛力,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和熱情,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將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也正是新課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二、破臼除窠教學歷史
1.改變觀念: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所以人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改變“歷史是副科”的思想觀念,改變“我對歷史沒興趣,所以我不(想)學”的思想觀念,從心里重視歷史——一門培養(yǎng)素質的學科。我們可以不喜歡歷史,但我們不能不了解歷史,不光我們祖國的歷史還有外國的歷史,我們都需要了解??梢哉f,了解歷史是現(xiàn)代人的一項基本素質。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
2.培養(yǎng)興趣:興趣數(shù)最好的老師。雖說興趣不能決定一切,但培養(yǎng)興趣對學好歷史也很重要。沒有興趣,會覺得學歷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3.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guī)律。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4.“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規(guī)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里,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lián)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后者中找方法和規(guī)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
5.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6.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7.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zhàn)爭”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發(fā)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lián)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8.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后果,在今后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9.寫歷史小論文。例如,紀念長征70周年時要求學生將自己制作的電子報展出在校園里,這在鍛煉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撰寫歷史小論文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講秦長城時布置了《長城斷想》,讓學生在班級朗讀他們的作品,讓學生選出喜歡的作品發(fā)表在刊物上,從而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也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歷史課程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同時具有引領和教化作用,教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教育,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獲。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學得越積極,讓滿腔的摯愛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通過不懈的努力,長此以往,歷史課必然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