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明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而且閱讀對于小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引導小學生在課堂上質疑,才能努力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引導;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24-01
閱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沉浸在生動的語文情境中,潛移默化中吸收語文知識。小學語文教學要獲得實效性,只有增強語文閱讀的實踐性,使小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與教師積極配合,才能夠按照語文教師所指導閱讀方法進行學習。
一、引導學生質疑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睂τ谛W生來說,能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發(fā)現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體現,為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質疑”的機會,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所以,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以保證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創(chuàng)造因子都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少年兒童的好奇好問,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創(chuàng)造的心靈受損。因此,教師要尊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huán)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
首先,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思想,明確認識“以學生為本”,備課時切實備好“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堅決杜絕教學中背教案﹑備板書等不良現象的發(fā)生。備課時,對一個問題的設計要提出幾套方案,把學生“見不到處”﹑“容易忽略處”﹑“實在搞不明白處”考慮周全。上課時能隨時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靈活地整理教案,定準課堂教學的起點,變換教法,真正體現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見不到處”給以點明,在學生“容易忽略處”給以指出,在學生“實在搞不懂處”給以恰當的講解,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其次,課下鉆研教材,學習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掌握兒童心理,練就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本領。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前時間與學生交換意見,問一問學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發(fā)動學生提問;教學中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課后還應問一問學生是否都能學懂了,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改變那種只顧教師講不顧學生問、不讓學生問的做法。根據教材重點、難點,圍繞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問、有針對性地練,持之以恒就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逐步養(yǎng)成自問自答、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二、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質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既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思維能力的重要訓練,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可靠途徑。
1、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
在每篇課文教學前,布置學生先預習,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在預習中提出“有什么不懂得的地方”“有什么問題”把課文中不理解問題寫在質疑本上。學生由于基礎不同,所以提出問題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樣。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前,學生在預習本上質疑:
(1)作者把那天的天氣寫成“灰蒙蒙”、“又陰又冷”這樣寫有什么意義?文章寫首都人民送別周總理的場面,為什么還要寫周總理迎送國際友人,陪毛主席檢閱人民群眾的矯健身軀?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人們是怎樣送別總理的?顯然①的問題提的較有水平,反映了有的學生認真讀書,善于思考,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而②問題則顯示有的學生沒有很好地讀課文,不動腦筋,從課后習題抄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提出適當的批評
(2)引導學生從課題著眼,質疑發(fā)問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先讓學生讀題目,然后問學生看到了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如:田忌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和誰賽馬?他為什么要賽馬?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賽馬?他是怎樣賽馬的?賽馬的結果怎樣?教師把問題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就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再如教學《茅以升立志造橋》時,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立志造橋?怎樣立志造橋?“立志”能省去嗎?學生隨疑問的解除,便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2、引導學生在講讀課文中質疑
課文是學生習得知識、積累語言、形成技能、獲得方法的重要憑借。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靠朗讀實踐,在朗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并注意循環(huán)往復,不斷提高。教給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引導學生提出“溪流聲為什么會時時變換調子”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通過釋疑來搞清里溪流為什么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搞清了溪流和雙龍洞的關系,使學生明確“山勢”的變化引起了“溪聲調子”變化的關系,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1)抓重點詞句。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發(fā)問,“不約而同”一詞何解?為什么人們會“不約而同”?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如教學《海底世界》時,引導學生抓重點句、質疑“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海底依然很靜”一句,既然“澎湃”又何來“寧靜”?課文中看似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了,從而使學生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的“奇”。
(2)辨別差異。即辨別相同或相似的語句段落所表達的含義的不同。如《小英雄雨來》中“我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發(fā)揮導向性作用。構建激發(fā)小學生主體能動性的教學模式,促使小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語文閱讀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的主體能動性,還能夠通過這種閱讀教學方式開拓小學生的視野,使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程大妹.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J].基礎教育,2013(10):32-33.
[2] 蔣碧野.“感受一升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建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