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嵐(吉林省琿春市特殊教育學校)
?
如何提高智障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趙嵐
(吉林省琿春市特殊教育學校)
摘要: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堅持正確的職業(yè)觀,堅持以人為本,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引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擁抱生活。
關鍵詞:智障學生;社會生活;適應能力
交往能力是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智障學生的交往能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親子交往,智障學生多是任性、固執(zhí)、孤僻的性格,不善于與他人交流,也不敢和他人說話,為了幫助學生打開心扉,多與他人親近,教師可以選擇從學生的家庭入手,即舉辦校內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學校組織的春游等活動,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讓智障學生在家長的感召和引領下更加主動地去接觸社會,認識大自然。二是師生交往,對于智障學生,教師要給予比普通學生更多的關愛與幫助,要積極與這些智障學生建立平等的、合作的交往關系,爭取成為學生喜愛和信任的朋友。教師一定要采取朋友式的溝通方式,讓學生處于放松、愉悅的溝通氛圍之中。三是同伴交往,由于受到環(huán)境限制、生理缺陷、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智障學生的人際交往比較困難,主要以體態(tài)語和短語為信息通道。長時間困難的人際交往會打擊學生的交往欲望,甚至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教師要多鼓勵智障學生與同伴交往,可以為他們組織一些簡單的集體游戲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往機會,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智障學生的自卑心理是影響學生提高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主要障礙之一,要想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首先要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智障學生的自尊是非常強烈的,也是非常容易損害的,因此,在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另外,要對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愛,要教育智障學生克服消極的自我暗示,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不足,要在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護和信任,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萌生上進的信心。
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使智障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與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
生活適應是以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的,以智障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中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驗為課程的內容。所以,根據(jù)生活適應課的這些教育目標,要讓智障學生真正參與到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以及生活實際當中。以智障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教師的講解為輔,同時和家長進行溝通,家長在生活中要多讓智障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是在自身問題的解決上要多讓孩子自己動手。
總之,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堅持正確的職業(yè)觀,堅持以人為本,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引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從而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擁抱生活。
參考文獻:
王書荃.弱智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研究[J].特殊兒童與師資研究,2014(02).
·編輯喬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