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香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才可以使學生知識上有收獲,智力上得到開發(fā),能力上得到發(fā)展,情感、意志上得到培養(yǎng)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提高,最終,才可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課改”的要求。
【關(guān)鍵詞】優(yōu)化教學;策略和方法;激活思維
【現(xiàn)象】從小學一年級起,我們教師在每日繁忙的教學之余,反思起來,常常會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有些孩子思維活躍,表達能力強,而有些孩子恰恰相反,思想僵固,不能表達。其實只要方法得當,加以時日,他們之間的差距會大幅度縮小的,甚至會出現(xiàn)反超的現(xiàn)象。
(一)首先,一定要認真做好課前、課中和課后的相應工作,努力完成預設(shè)任務。即,教材必須要吃透,備課一定要充分,上課務必要吸引學生,課后還要有及時、深刻的反思。
1.課前,教師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在吃透新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chǔ)上,具有想象力和預判能力,學會和習慣“換位思考”,評估學生特定年齡段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多想想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怎么才能使他們學地更好?某些知識點學生能不能弄懂?隨后,整合教材內(nèi)容和配套的教案設(shè)計,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第二次設(shè)計。這樣,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做到駕輕就熟,就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2.課中,教師要充分體現(xiàn)個人魅力,旁征博引,力求把知識講地更加有聲有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感覺和流連忘返的感受。從而,牢牢抓住學生的思緒,學生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愉悅,積極主動地求知,達到“樂學”的境地。
3.課后,教師要深刻地反思,這也是教師個人研修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個步驟,可以實現(xiàn)自我提升。
無論是哪一個老師,一節(jié)課上完,一定會有讓人滿意的地方,同時也會存在著某些不足。及時反思“亮點”,會使我們經(jīng)驗更加豐富;及時反思存在的“不足”,會使我們教學中的一些“詬病”,不斷得到改進和修正。比如,有一些老師上課,習慣用手拄著講臺,給學生沒有精神和疲勞的感覺,學生也自然而然地跟著困倦了;有的老師上課愿意不斷地看表,容易讓學生感覺,老師心有旁騖,沒有完全把心思用到課堂上,于是學生也容易受影響,變得心神不寧。
(二)其次,啟智由學,學會合作,精巧設(shè)疑,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啟發(fā)引導的重要平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做好向?qū)?,“啟發(fā)引導”這項工作做好了,你的教學就成功一大部分了。尤其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和口語交際課上,首先教師,導課交代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任務,然后示范說出交流的方式。
1.師生的交流。
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里,主動、真誠地與學生交流學習體驗,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的話語交流氛圍,平等是課堂和諧氛圍產(chǎn)生的前提,只有師生關(guān)系上的平等,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多角度思維,開放式的思維。在交流感想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走動,關(guān)注孩子們的一舉一動,詢問的疑難問題和解決的進程,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幫助他們解決著他們的疑難。
交流過程中,教師應該允許有不同的答案存在,要“求同存異”,不要對表述者的“奇思妙想”,進行譏諷或者嘲笑,應該以最大的寬容去對待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要以極大的耐心和熱忱關(guān)注,然后,糾正他們的觀點。整個過程,必須要有耐心,否則學生就產(chǎn)生懼怕思維和表達的心理,沒有興趣積極思維,主動表達了。
2.生生交流,小組討論
生生交流,小組討論,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在這學習交流中,個人觀點和他人觀點,肯定會有悖論,持有悖論的同學,肯定會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錯誤觀點,進行修正。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滴地得到樹立。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是一種需要合作和互動的過程,有利于發(fā)揮個人的長處和集體的力量,也是實現(xiàn)自我認知、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的過程,精心設(shè)計,妥善組織好了,為實現(xiàn)課標,學會合作,學會求知的最終目標,就會又邁進了一步。
(三)思維習慣和表達習慣的培養(yǎng)應該從娃娃抓起。
1.每天語文課,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讓孩子,每天在語文課前,說一說,他們一天做的一件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引導他們說出有什么所獲。剛開始,孩子們上前面說的時候,不太大方,有許多不良的習慣,如不瞅人,只顧低頭說自己;事先備好了,突突地一會就說完了,沒有感情!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指導,每個人說兩次之后,這些毛病,基本都改正過來了!
2.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膽呈現(xiàn)的模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我根據(jù)不同的文本而設(shè)計不同的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去學習,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字詞的學習,要求學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找出來,該讀的讀,該寫的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或故事梗概,讓學生先寫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剛開始學生由于表達能力的限制或者因為膽小,直接脫稿闡述,表達的不理想,所以,我允許他們事先將大意寫出來。這不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去獨立思考,而且也訓練了他們說和寫的表達能力。在分析文本和吃透文本的過程中,采用說和寫恰當結(jié)合,幾年不間斷地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從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獲益,聽說讀寫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四)找其“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只要老師帶著一顆慈愛之心,責任感強,事業(yè)心強,真誠地面對每一個學生,并且善于抓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表揚、鼓勵,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榮譽感和上進心很容易被調(diào)動起來,這是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對學生的這種進步絕不會放過,因為這個時候,如果學生被表揚或獎賞,學生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就很容易得到很大的滿足,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及創(chuàng)新思維會被極大程度地釋放出來。這樣,學生更容易成為學習的主人,并會主動地參與思考、通過被培養(yǎng)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積極穩(wěn)妥地解決學習方面的問題,教學也就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生活也會主動思維,形成妥善解決問題的習慣!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