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華
摘 要:對于化學課程來講,其包含的內容相對較為復雜,枯燥,學生很難對化學知識提起學習興趣,進而降低教學質量。作為中職老師,應利用多種教學措施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喜愛化學,更愿意主動探究化學,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化學應用實踐能力。本文從教學過程和學習方法出發(fā),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改革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其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學校;教學效果;有機化學;學習方法
有機化學是進入職校后,化學、化工、材料、藥學、醫(yī)學和生物學等相關專業(yè)的主干基礎課,是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奠基石。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理論性和應用性,與許多專業(yè)課程(如藥物化學和藥物分析等)關系密切而又相對成獨立體系。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后續(xù)課程的學習,甚至影響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構架和培養(yǎng)人才質量。有機化學其內容相對龐雜,理論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講述教材,同學們會覺得枯燥無味。
1 首先要注重教學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在教育與學習過程中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guī)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2 其次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的選擇
有機物的命名的重點宜放在各化合物命名規(guī)則的講解上,只有學生充分理解命名規(guī)則,才可能正確的應用。
次序規(guī)則的問題在命名時,取代基的排列次序關系到取代基的編號和取代基的書寫順序。在英文命名時,取代基是按照取代基第一個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順序排列的;而在中文命名時,由于語言環(huán)境不同,無法照此辦理,只好借用立體化學中的“次序規(guī)則”來排列取代基順序,但在規(guī)則的表述中為“基團按原子的原子序數大小排列,原子序數大者優(yōu)先于小者,孤對電子的優(yōu)先順序最小”,編號時優(yōu)先順序小的取代基位次低,書寫時優(yōu)先基團后列出。如此復雜的次序規(guī)則,中職學校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命名時也容易引起異議,降低學習有機物命名的熱情。應該把深奧的理論淺顯化,深入淺出的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規(guī)則的使用即可,不必探究規(guī)則的來源。
3 再次教學難點的突破
對有機物進行正確的命名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對于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有針對性強的實例進行講解。廣泛搜集典型的碳鏈最長、取代基最小、取代基位次最小容易出錯的實例,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宜采用對比法,下面試舉幾例。
1.正誤對比。同一例子,采用正確命名和錯誤命名對比講解,讓學生找到錯誤所在,即哪條命名規(guī)則沒有兼顧到。通過正誤對比,使學生在命名中會全面考慮,兼顧各項命名規(guī)則,少走彎路,避免常見問題的發(fā)生。例如對于烷烴的命名,選擇最長碳鏈為主鏈,初學者容易出現的錯誤時把橫向排列的碳鏈作為主鏈,其他作為支鏈。
2.不同命名規(guī)則對比。例如,不飽和鹵代烴的命名編號是靠近不飽和鍵開始,而不飽和醇的命名編號是靠近官能團開始。講到此處,一定列舉結構相似的化合物的例子,通過對比,讓學生掌握住此兩種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編號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整合教材,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培養(yǎng)他們的歸納推理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機物命名方法教學多種多樣,只要善于總結,總有一種適合我們當今的教學實際,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種類繁多的有機物的命名,為有機化學的學習造成便利,并為專業(yè)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并為進行更多的實操技能培訓騰出時間。
4 改革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
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目前高職高專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改革的難點。本文采用“三環(huán)節(jié)”式教學法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提問——預習”環(huán)節(jié)。在上實驗課的前一天,教師將2~3個與本實驗內容相關的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帶著問題主動地去預習教材內容。積極思考,查找文獻資料。尋求問題答案。充分做好實驗準備工作。
2、“講述——演示”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做實驗前。教師應簡要介紹本實驗的實際應用背景、實驗原理和實驗內容,明確提出實驗目的及要求,要針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注意事項以及實驗過程容易出現的異常情況等提出問題。要求部分學生先作出回答,再由教師給出全面正確的答案。同時,教師還要向學生剖析實驗的基本思路及技術要領,向學生演示關鍵步驟,當然。此過程也可根據具體實驗要求由學生演示。教師在旁指導并加以糾正,從而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特別指出,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要重視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利用。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3、實驗——總結”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實驗的全過程中,教師和實驗員都要認真觀察、巡回指導。做到師生互動。及時糾正不規(guī)范的操作,收集共同性的問題。在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學生的操作技術、實驗過程、數據處理、實驗報告等進行恰當的有益分析并作出全面的評價,使學生真正掌握實驗技能。
5 運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
有機化學中有很多結構理論和反應機理,非常抽象,尤其是對于初學者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的學生,復雜的結構理論和反應機理成為他們學習有機化學的最大障礙。例如軌道雜化理論、乙烷及丁烷的構象異構、苯環(huán)的親電取代反應機理、乳酸的對映異構等等,這些理論單憑教師的講述和在黑板上用平面結構來表示分子的立體構型,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多媒體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可將復雜的結構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展現出來,一些反應機理用flash動畫的形式制作出來,十分形象和直觀,很受學生歡迎。利用多媒體制作的教學信息,圖、文、聲、像并茂,可以將教學過程變得更為生動、清晰,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媒體教學所傳播的信息量更大。
6 加強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方法和思考,關注學生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形成。對考試進行全面的改革,采用靈活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考試方式,新課程所提倡的發(fā)展性評價的評價理念和工作思路在其功能和價值上,在考試內容、考試方式上,以及對考試結果的處理上都能充分體現出來。加強對與社會實際和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等內容的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要充分重視;提倡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等多種的考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做法;采取不根據考試結果排名、加強分析指導、為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等方法進行考試結果處理。
7 小結
中職教育特點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yǎng)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畢業(yè)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這就對中職學校的學生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應當具有熟練的職業(yè)技能,走上工作崗位后同時應具備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龍德清,唐傳球,周新 高職高專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2009(12)
[2]吳小瓊.高職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